汤溪城隍庙,被誉为“江南第一庙”,由汤溪县第一任知县宋约所建。走近城隍庙,便见头门的门面,条石磨砖,雕檐青瓦,在牌楼翘首的顶额上竖置“城隍庙”。头门开有三扇门,门额上各有题字。中间叫大门,大门的门额上横置“金汤巩固”;东侧的小门叫生门,生门的门额上横置“宝婺屏藩”,西侧的小门叫死门,死门的门额上横置“仙舟保障”。这门额上的题字,别以为是在信手题写,其实却颇具蕴味。何以见得?
首先,题字熟悉地理环境。题写者是谁,虽已无从考证,但料想肯定是一位熟悉汤溪地理环境的人,而且很有可能还是汤溪本地的乡贤。大门的门额上“金汤巩固”的题字,不用说就是成语“固若金汤”的化用,但这里的题字取其义而又带有双关的含义,所以“金汤”其实就是“金华”和“汤溪”的简称。生门的门额上“宝婺屏藩”的题字,“宝婺”的“婺”当然指的就是金华的婺江,用“宝”来修饰,是对婺江用上了溢美之词。死门的门额上“仙舟保障”的题字,原来在汤溪镇的西南方有一座山,就叫“仙舟山”。所以,这样来看汤溪城隍庙门额上的题字,真正可以算得上是因地制宜了。
其次,题字注重对称协调。到汤溪城隍庙游览观赏过的人,来到城隍庙前,看到整个门面的布局就感觉极为对称,中间大门,东西左右两侧各开一扇小门,甚至连门砖这样的雕饰也显得非常的协调。不但如此,城隍庙的结构格局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是十分对称协调的。东边左侧小门叫生门的门额上的题字是“宝婺屏藩”,“婺江”就在汤溪的东边,也就是恰好在城隍庙的左侧。西边右侧的小门叫死门的题字是“仙舟保障”,“仙舟山”就在汤溪镇的西南方,如果要到“仙舟山”游览,只要到汤溪西门沿汤井线乘车而去便是了,不过“仙舟山”目前还没有开发,拙作《寻觅仙舟山》就曾经发表在2016年2月20日的《金华日报》上,而汤溪西门正好在城隍庙的右侧。汤溪城隍庙这种对称协调的布局,简直就是一幅地标图!所以,即便陌生人来此游览城隍庙,只要对照门额上的题字,就不至于迷途了。
再次,题字讲究文法结构。汤溪城隍庙门额上的三幅题字从文法结构上去分析,也是很值得称道的。从构词来看,“金汤”、“宝婺”和“仙舟”三个词语,结构一致,又关涉地名,实在巧妙!“巩固”、“屏藩”和“保障”三个词语,看似有别,但在具体的语境下,却有着相同的语义和语法功能,果然高手。再从用语和造境来看,“金汤巩固”,就是化用了成语“固若金汤”,“金汤”为语义双关,意思就是“金华的汤溪就像金城汤池一样固守着”,也可以理解为“像金城汤池一样地固守着金华的汤溪”。“宝婺屏藩”,“屏藩”,就是屏风和藩篱,比喻周围的疆土。我们通常会这样说,西沙群岛是南海屏藩,鄂尔多斯是塞上屏藩,刘公岛是东隅屏藩。那么,我说,婺江就是汤溪屏藩。所以,“宝婺屏藩”可以理解为“汤溪被一条像屏风或藩篱的婺江保卫着”,还可以理解为“像一扇屏风或一道藩篱一样的婺江保卫着汤溪”。“仙舟保障”,说的就是“汤溪有一座仙舟一样的山保护着”,又可以说“像仙舟一样的一座山保护着汤溪”。看,这就是汤溪城隍庙门额上的题字,无论用意或用法都相当一致。说到题字,我就想起取名,是否请允许我荡笔再说一句?我认为,汤溪的一些楼盘建筑和街牌路道的取名,像“金城花园”的小区楼盘和“仙舟大道”的街牌名号,那是最契合汤溪题意的取名了。就此打住,不再赘笔。
真的,汤溪城隍庙,当你置身其间,不用说你也一定会感受到那一派雄伟壮观、肃穆庄严的景象,而且就连城隍庙门额上的题字,只要你细细地去品味,就一定会发现其独到的妙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