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灵石文史

灵石文史

作者: 灵石文史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16:14 被阅读0次
    灵石文史

          古渡  古楼  古风

                        李仁海  王俊才

    古渡悠悠,一处神奇的古老大地

                           

    (一)

    一湾浩浩荡荡的汾河水由北向南,不舍昼夜地奔流不息。当行至位于灵石雀鼠谷西岸的夏门村时,河水一波三折,形成了一个巨大的“S”形。原本湍鸣的河水似乎要喘口气,观赏一下此处的胜景,步子稍微放慢了些。这里的确是一个好去处,河谷深深、汾水长长、古村幽幽,时有小兽林间嬉戏,更多飞禽水上翩翩。当你登临高处,鸟瞰河谷,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这里拥有一幅雀鼠谷中最大的上天赐予的山河落雁图。

    不是么?连绵起伏的韩侯岭横亘河东,高峻挺拔的秦王岭在河西峭立。一条奔腾的汾河水从两山之间穿过,把相望的两座山分别划归于太行、吕梁两大山系。就象一首歌所唱: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秦王岭下,一个古老的村庄仿佛一个巨大的落雁在此栖息,一卧千年。

    这样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何时诞生?何时兴盛?何时取名夏门?据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茫茫水泽,人称晋阳湖。湖水年年泛滥,两岸百姓苦不堪言。为了根除水患,禹王四出察看水情,思谋治水方略。绞尽脑汁,竟无一计。不知不觉,小船飘到了壁立千韧的灵石口,望着荡漾的湖水,禹王久久不语。忽然,一阵风袭来,他身旁的酒坛“咣当”一声,坛壁上多了一个大洞,坛内的酒哗地从洞口涌了出来。禹王不禁眼前一亮,一个绝妙的主意涌上心头:变“以塞为主”为“以导为主”。他决心从这个石壁上开凿出一个巨大的缺口,导出湖水。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灵石口终于被打开了,湖水从缺口处飞流直下,直奔黄河。此后,晋阳湖变成了晋中盆地。“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美丽传说口口相传,越传越远。

    有人被灵石口的秀丽风光所吸引,在此垦荒建屋,定居下来。他们为了感念大禹的功绩,将自己的村庄取名为夏门。清人李先达曾作《夏门道中》,对大禹的功绩和夏门的秀美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峭削夏门道,疏排禹力神。

    沙寒流水急,石乱野桥新。

    仄径犹容马,穷椒尚住人。

    清风携满袖,肃穆小阳春。

    一座古老的村庄,一座古老的城堡,一条古老的汾河,相互依存,相互辉映,这又该s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

    (二)

    夏门村的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概括为:河谷狭长,群山耸立,汾水湍急,南北要冲。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古今兵家多次交锋之地。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父子与隋将宋老生激战,宋老生大败。此为李渊父子入主长安之路上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兵追击宋金刚,屯兵秦王岭(此岭由此得名),灵嘉庆版县志载:“秦王岭峰峦雄峭,汾水撼其麓,折而南越,昔秦王世民从高祖取霍邑曾驻兵于此,今马蹄迹尚存。”当年,与宋金刚一日八战,斩敌数万,唐遂平定并州。

    发生在夏门附近的两场战役,不仅为大唐江山的百年基业扎下了坚实的基石,还为秦王后来的龙袍加身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渊父子赚取了数百年的大唐江山,可谓是龙虎相争中最大的赢家。而作为战役的发生地夏门村,却没有得到过多的恩赐,唯一收获的便是与此役有关的三个地名:秦王岭、老生寨、马湾。

    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侵入灵石,烧杀抢掠,涂炭生灵。灵石人民不甘心屈服于金人的统治,到处组织义军抵抗。义军首领李武功曾任本邑县尉,后升为右武大夫河东路军马都统治。他身先士卒,奋勇抗金。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其部将李实率义军千人,在夏门村对岸的韩侯岭连营结寨,与金兵大战,一举扫平金兵。

    抗日战争时期,卫立煌将军也曾以韩侯岭为依托,和日军激战七天七夜,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抗日之歌。1938年4月,决死二纵队五总队在韩侯岭伏击日军,毙敌60余人,伤敌百余人,烧掉日军车4辆,击毁10余辆。同年7月初,山西新军政卫队在秦王岭伏击日军,杀敌多人。如今,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尽,可英雄的故事越传越奇、越传越广。为这片神奇的土地涂上了一层悲壮的血色。

    (三)

    综观夏门村的历史,尽管朝更代改,隶属频变,但是山川地貌,依然固我。从好多文人墨客在夏门村留下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夏门自古以来就是一条交通要道。可以通南北,可以达东西。这里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民间文化的积淀异常丰厚,那一条条石头铺就的古巷,那一道道青砖垒起的堡墙,仿佛在讲述着曾经的繁华。从前,这里有渡船往来,人称夏门渡。从秦王岭下来,渡过汾河,便可到达韩信岭古道。据考,这条横贯东西的古道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弯口公路开通。汾河边有一许家客店可以歇脚。来往客商住上一宿,人长精神马长膘。第二天,旭日升起,赶早上路,至于要南去还是北往,那是旅人的事了。

    唐代诗人张祜收在全唐诗中有一首《过汾水关》云:

    千里南来背日行,关门无事一侯赢。

    山根百尺路前去,十夜耳中汾水声。

    汾水关,位于夏门村一带。既是官府在此设立的一个官卡,又是灵石进入隰州的古渡口。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此处还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诗人千里迢迢由南而来,途经夏门,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了下来。可见,夏门留给诗人的印象很深,要不,诗人怎么会笔下生辉呢?

        从古至今,咏赞夏门的诗歌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近400首之多。留下那么多的诗词歌赋,这绝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推断,夏门村虽然风光秀美,但并非什么名胜之地,根本不值得那么多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到此一游。而是他们路经此地,感叹于此情此景,即兴而作。从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大臣们出巡山西,路经灵石雀鼠谷,君臣和吟的十二首诗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唐时的夏门不仅是一个关口,还是一个供旅人歇息的渡口。至于什么时候萧条冷落,我们没有去考证,只知道,那一首首美丽的诗篇永远刻在了夏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灵石文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dc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