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听闻一个熟悉的孩子的高考故事,有些心痛,更明白《人民日报》大力倡导“把孩子培养成幸福的普通人”的原因。
这个孩子,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喜欢运动,围棋、篮球、足球、游泳都非常出色,一有时间就约三五好友运动场见。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爸爸妈妈不会开车,男孩经常坐在爸爸的单车背后去新东方培训中心,他妈妈说,学校里那点功课不算啥,得在外面多补充点营养。小学超前打下的基础,让他一进初中第一次考试就在年级排名前二十,进入初二,物理数学难了起来,他妈妈开始打听物理数学补习老师,初二没有读完,孩子的大量补习时间已经把运动挤占得所剩无几。
某天他妈妈突然约我散步,原来孩子进入逆反期拒绝爸爸骑车接送,每天晚上回来不吃家里做好的饭,拿起手机就点外卖。吃完后关到房间里锁上门睡觉,凌晨四五点再起来写作业。去到学校后上午还好,下午又开始困乏,忍不住睡觉,基本上没有好好听课,傍晚回家又接着睡。如此循环反复,生物钟紊乱,学习落下一大截,排到了年级最后100名。跟家长也不沟通,老师反映除了上课睡觉学习退步也没什么其他问题。
他妈妈找我讨主意,我说最重要的是把作息时间调整过来,找一天周六,让他狠狠地踢一下午球,踢到精疲力尽,晚上回家吃点东西,九点半就睡觉。周日早上七点叫起来,下午再去踢一下午球,重复周六的操作,周一早上准时去上学,看看上午的精力正不正常。
听说并没有完全实施,孩子跌跌撞上了公办高中,学习很是吃力。一转眼就到了高考季,我不忍心问,八月底,在小区碰到他妈妈,谈及高考,妈妈凄凉地一笑,说了个极低的分数,某间民办大学录了。孩子倒无所谓,妈妈回顾孩子从小到大的求学经历,很是失落。
我安慰她,到老了陪在父母身边的,都是这些上普通大学的孩子呢,你的老年生活肯定很幸福。
人民日报提出:把孩子培养成幸福的普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