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写作笔记(37)‖记叙文体记人、叙事散文的写作(下)

写作笔记(37)‖记叙文体记人、叙事散文的写作(下)

作者: 朱朱哥弟 | 来源:发表于2023-10-14 04:58 被阅读0次

整理/朱朱哥弟

三、合理想象(不提倡虚构,但是不能没有想象),真实再现

比如“也许他想起了···,也许他听到了·····也许他看到了···,也许他什么也没有想起、没有听到、没有看到、十多年来,他想的、听得、看得,不就是这个问题吗!”

四、情理相生,深化主题

对于文章记述对象,作者不仅要掌握足够材料,还得具有某种独到的见解,以及与上述思想认识因素互为表里的情感体验。这些真知灼见或审美情致的捕捉,便是文章主题的提炼、确立过程。

譬如,司马迁的《史记》中有篇《滑稽列传》,记述了优盂、优旃(zhan ,同毡)等人的事迹。他们的身份很低,只是在君主面前靠插科打诨以搏一笑的“俳优(pai,古代指演滑稽戏)”“小丑”,司马迁能为他们立传,本身就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眼光。特别是他在这篇列传的开头,一上来还发了一通议论: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其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在司马迁看来,这些人的地位虽低,却善于讲故事、说笑话、打比方等帮助国君认识和改正自己的过失。他们的聪明才智以及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功效,简直可以与“六艺”媲美。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非常杰出的历史观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一段处于不凡的导言,使整篇《滑稽列传》的思想意义有了飞跃性的提高。

除了从理性上提高对于文章所写人物事件性质意义的认识之外,主题的深化,还与作者情感与想象力的激活、升华有着密切关系。就拿吴伯箫的散文《记一辆纺车》来说,一辆纺车既无特殊的来历,又无离奇曲折的故事,有什么可以称道,可以怀念的呢?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把它放在当年延安革命根据地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坚持抗战、改造中国的历史画卷中去观察、考察,就是这辆纺车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突出所叙人物、事件的性质意义,深化读者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感受能力,还可以采用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落笔先将整篇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感情基调作一个喻拟性的总体刻画,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吸引读者更快地接近作品,接受作品。例如孟晓云的《胡杨泪》,写了一位勤奋好学的知识分子钱宗仁,由于以往人事制度中陈腐观念的流毒和有关部门的官僚主义作风而遭受极不公平的待遇。作者搜集的材料很具体,也很有感染力。但是如果只是把整个事情从头到尾说起,逐一道来,又有可能平实的像一般的通讯报道。好在作者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运用一个托物见意的开头,把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下子全部引到对于作品主人公的命运和人生价值的关注上去。试看——

胡杨--最古老的杨树品种已罕见。

我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见到了这珍奇的树。只有一棵,孤零零地立在塔里木河滩上。它高大,树干弯曲,像一个弯着背的老人,其貌不扬,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能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自然条件下生长。维吾尔族农民说,胡杨三千年,长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一千年。

当地人称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这是因为,生活的环境越干旱,它体内贮存的水分也越多。如果用锯子将树干锯断,就会从伐根处喷射出一米多高的黄水。如果有什么东西划破了树皮,体内的水分会从“伤口”渗出,看上去就像伤心地流泪一样。千百年来,这自生自灭的天然胡杨,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提供各种财富。它的木质质地坚硬,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嫩枝、树叶,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钙和钠盐,是牛羊爱食的饲料;就是它流出的“泪”,很快变成一种结晶体,叫胡杨碱,也可以食用、洗衣、制肥皂……哦,这会流泪的树!我抚摸着胡杨粗糙的树干,被它可贵的品格深深感动了。

蓦地,我想到了一位在塔里木结识的农垦大学教师钱宗仁。任何一个陌生人,握住他那粗糙的手,看到他黝黑多皱的脸,绝不会认为他只有三十九岁,也绝不会想到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整整四个下午、四个夜晚,钱宗仁向我讲述了二十年自学的坎坷经历。他并非一个成功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我不停歇地记啊,记啊,他的一句句话,仿佛是胡杨树上流出的一滴滴泪珠。

很明显,正是这几段文字,使得有关钱宗仁的故事,不仅增添了形象的色彩,而且饱含着感情的光泽。文章的内部构造,因此而显得映带有机;作品的思想意蕴,由此而更加隽永深长。

再如黄宗英的《美丽的眼睛》,不仅主题有深度,构思也十分精巧。作品以医院抢救一位严重烧伤病人为题材。作者笔触所及,既有病人与伤痛作斗争的全过程,又有病人亲属在道德、情感上经受的考验,以及医务人员自己通过这段工作所受到的教育。对于这些端绪下一、视角交错的材料,作者简洁而灵巧地通过一幅幅速写“眼睛”的生活剪影,把它们脉络分明而又跳跃自如地联结起来。读完作品,人们既不难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又能从“眼为心之窗”这一题眼中感受到很多启示和诗意的美。

主题的提炼,反映了作者对于所写的事物的社会意义或审美价值的理解和把握;

主题的表达,则还牵扯到具体的运思技巧和表达方式的问题。散文写作素以表情达意为重。即使是记人、叙事性的内容,也不必都像小说、戏剧那样,着重讲究情节发展或矛盾展开的连贯性或集中性。文章的运思,可以主要以作者自己的情感体验或艺术联想为动力,在提炼线索、选择角度等实际构思活动中,多发挥一点“以情驭事”、“托物传情”的作用,多增加一点文章的自由活泼度或形象生动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笔记(37)‖记叙文体记人、叙事散文的写作(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kb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