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久有异心的杨广,终于等到一个实现逆袭的机会,原本遥不可及的皇帝梦突然像个肉包砸在他的头上,但是精明的杨广并没有被这突来的幸福冲昏头脑,他深深知道,仅凭文帝对杨勇的不满还远远不够,废除太子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没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背后推波助澜,海水很快又会复归平静。
那么,接下来杨广到底是怎么应对的呢?
众叛亲离的太子杨勇4 阴谋上位
聪明人从来不会让机会白白从自己的指尖溜走。全面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有利形势以后,杨广立刻展开行动,马不停蹄地向夺取太子位的战役发起冲锋,具体计划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首先是努力博取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好感,譬如暗藏姬妾、不让孩子出生,故意在乐器上留下灰尘、甚至弄断琴弦,挖空心思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不好声色的谦谦君子;
接着便是广交人脉,对文帝与皇后派至王府的人不惜重金贿赂,使他们在帝后面前为自己粉饰,暗中收买朝臣培植自己的势力,使他的名声不断在朝堂传播,气势冠于诸王;
兄弟相争最后才是编织谗言,网罗罪状,不择手段对太子进行致命打击,在对独孤氏的一次辞行中杨广说道:“儿一心想和众兄弟交好,怎奈太子总是怒气冲冲,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置我于死地。”说完痛哭流涕,独孤氏遂在文帝枕边吹风,极力鼓动文帝废黜太子,杨广的亲信——尚书右仆射杨素亦对文帝屡进谗言,不惜用谋反等罪名抹黑太子的形象,这还不够,又偷偷买通杨勇的宠妾上书揭发太子的罪状,甚至利用天文玄象的荒谬之论对杨勇进行打击……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天怒人怨”的杨勇终于在一片骂声中走下太子神坛,晋王杨广成功上位。至此,杨广的夺位(皇位)计划取得初步成功。
荒淫好色的太子杨广5 都是女人惹的祸
自从取代杨勇爬上太子的宝座以后,杨广便开始志骄意满,渐渐撕下伪装,但他的胃口却远不止一个太子之位那样简单。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4月,文帝杨坚突染重疾,自此一病不起,至7月已是病入膏肓。10日,急召太子入宫交代后事。
因为是伺寝嘛,那得日夜不离,于是太子杨广得以入居文帝的寝宫,与文帝宠妃宣华、容华二夫人日夜同处一殿。
众所周知,杨广是个荒淫好色的小人,因为垂涎宣华陈氏的美色,居然在父亲的寝殿内便对陈氏欲行非礼,宣华夫人拼死反抗,并逃到文帝处告知实情,文帝幡然醒悟,就此看清杨广的真面目,于是急宣柳述、元岩二人召太子杨勇进宫,欲废杨广重新起用杨勇为太子,可惜此时大权已被杨广掌握,他与杨素定计,假传圣旨拿下柳元二人,又命军士控制仁寿宫宿卫,派太子右庶子张衡进入文帝寝室,之后便有了本文开篇时的一幕……
八日后,被囚禁于东宫的废太子杨勇,举家被杨广杀害。
同年,太子杨广在仁寿宫登基称帝,史称隋炀帝。而这一天,也正好是他父亲文帝杨坚的发丧日。
君临天下,双手沾满血污6 一点质疑
每每读至杨广即位称帝的时候,总会为这段鲜血凝注的历史扼腕叹息。诚然,隋炀帝弑父篡位的暴行放眼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也是少见,杨广其人理应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受后世唾弃。反应在文艺作品中,便是人们对现有素材(还有待证实)加以利用竭力将人物形象丑化夸张化,以规劝世人从善如流。站在仁义道德的角度,我们自然提倡崇善鄙恶,但是对弑父论背后隐藏的诸多疑问还是有必要提出来,一是尊重历史,二是供诸君参考:
疑点一,杨广为什么要弑君篡位?明明知道文帝生命垂危,难道连这几天也等不及吗?
史书给出的答案是阴谋败露,狗急跳墙。因为在伺君期间杨广曾给杨素写过一封信(大意是问计于杨素文帝死后的即位安排),杨素看完后火速回信并派人送往宫中,谁知糊涂的属下不小心把信送到了文帝的寝宫(跟孩子玩儿似的),令文帝看到后甚是寒心。接着便是戏母事件,因为扯乱宣华娘娘的衣衫,陈氏(在男人面前)的一番哭诉引得文帝大发雷霆,这才导致临死前突然变脸,毅然决定重立太子,从而逼迫杨广提前下手,酿成惨剧的发生。小编以为,真正叫人匪夷所思的还不是这些呢,诸君不妨多想想杨广犯错前的动机,一面是女色(以他的地位根本不缺这些),一面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哪个对他更重要?此时的错误太过离谱,需知那杨广是聪明能干之人,再不冷静,再厚颜无耻,也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和性命开玩笑,既然能想到谋划登基大业(从给杨素写信可见一斑),哪还有心思调戏女人?
杨广戏母的质疑疑点二,面对杨广的无礼,宣华夫人陈氏愤然反抗,看似正常实为反常,撕破脸有什么好处?
宣华娘娘贵为皇妃,入宫前乃是陈国后主之妹的公主身份,后来受杨坚专宠一路升到贵人,由此说明她绝不是个傻子,相反智商更不一般,否则怎么进帝王的后宫,更别提被宠爱了。俗言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难道她瞧不出文帝将死,大权旁落太子的形势吗?因此抗拒杨广只能给她带来不利的后果,甚至是杀身之祸(这从文帝死后她惴惴不安的表现中便可窥见),审时度势,她更不应该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举动。
也可能读者有更多的质疑,譬如说陈氏是个贞烈女子呢?我想这样就更不对了,陈氏已经有过一次亡国的不幸遭遇,寄人篱下固然悲伤,但仍然没有失去荣华富贵的外衣(甚至地位更高)。倘若真是个肩负国恨家仇的烈女子,便死也不会进入仇人的后宫。委身于文帝,她的贞洁早已不在,一个聪明机智的人,必定懂得孰轻孰重,既然可嫁老迈的文帝,又何尝不嫁年轻风流的太子呢?
天姿国色的宣华娘娘后记:
非归非,是归是,历史的功过每个人心中自有杆秤,我们不是史学家,且抱着听故事的态度,通过关注人物的命运转折来了解一段历史,既能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掩卷之余还能多一份思考,如此一来,小编的效果就达到了。诸君怎么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