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凭借乐器之音,抒写千古之情,将音乐形象和文学形象融为一体,将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融为一体,将抽象的艺术和具体的形象融为一体,将抽象的意境具象化、可视化,对各种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乐曲进行了出神入化、维妙维肖的生动摹写,虚实相生,声情并茂,达到了炉火纯青、尽善尽美之境界。
凭借乐器之音,抒写千古之情
下面,本人就唐诗中的这类描写举数例加以说明:
诗例Ⅰ
塞上听吹笛
高适(唐代)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拆用笛曲名《梅花落》,幻化出虚景,极言此夜此曲,充溢关山,戍卒无人不闻,其妙处同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将此曲和“故园情”融为一体,情由曲出,借曲抒情。
诗例Ⅱ
听蜀僧濬弹琴 / 听蜀僧浚弹琴
唐代: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人首先用万壑松涛比喻琴音,进而重点抒写听琴时的感受。琴音使他的精神得到澄清净化,馀音与钟声融入一体,袅袅不绝,不知不觉已是暮色苍茫时分:诗人完全进入了忘我之境界,陶醉在美妙的琴音之中。写感受和暮色从侧面表现了“万壑松涛”般的琴音之美妙。
诗例Ⅲ
春夜洛城闻笛
[唐朝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宁静的春夜,一曲凄清哀怨的《折杨柳》,随着春风飞散到洛阳的千家万户。它深深拨动了客居异乡的游子的心弦。诗人凝神谛听,难以入眠,思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由曲起情,情由曲生,由笛声幻化出虚景,极言笛声满洛城。
诗例Ⅳ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黄鹤楼闻笛
唐代: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落梅花,即乐府中《梅花落》笛曲。五月间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之曲吹得非常动听,诗人在幻觉中仿佛看到了梅花漫天飘落的景象,从而有力地烘托出被贬去国怀乡的愁情绪。
诗例Ⅴ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朝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写景,第三句写声,第四句写情。前三句均为第四句抒情作烘托、铺垫。此情将景色、声音和感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寒沙冷月,笛声悠悠,引发征人乡情,笛声引情,情由声出。
诗例Ⅵ
听颖师弹琴
唐代: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凤皇一作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前十句,正面写声音,诗人从听字着眼,通过一连串生动贴切的比喻描摹琴声,把琴声所表达的音乐境界,精细入微地表现出来。后八句,写听琴的感受和反应,真切地表现了琴声给听者所造成的全身心的震动,把琴声难以名状的感人效果渲染得更为充分。
诗例七
李凭箜篌引
唐代: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凭借乐器之音,抒写千古之情
这首诗咏叹箜篌圣手李凭的精湛技艺。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借助各种神话传说,把有声无形的音乐描摹得形象鲜明,可见可感。前四句,突破一般顺序的写法,先声夺人,不同凡响。后十句,从不同方面描摹了乐声的神奇美妙,演奏者技艺的出神入化和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诗人把抽象的乐声转化成纷呈的意象,有形神兼备之妙。
总之,这些唐诗中的音乐描写,虽在具体写法上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其整体艺术表现却有其共通之处,值得我们鉴赏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