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新年的时候,因为右手被划伤,没有好好回顾过去的一年,趁着农历新年这个时间点,重新梳理一下过去的一年。)
不惑:陪伴与孝顺是每一个子女的必修课
我的2023,是从妈妈的一场手术开始的。
1月3日,刚刚结束元旦假期,回到学校上班,就接到了妈妈的电话,老人家腰椎有一截断裂,需要手术,我马上买了高铁票,当晚就回到了家乡。
第二天上午,妈妈做完了手术,我便开始了在医院的陪护。接连十天时间,吃住在医院,每天照顾妈妈的打针吃药、吃喝拉撒、洗漱休息,妈妈的疼痛牵动着我,让我心疼,看着她一天天好起来,心里又一点点地欢喜。
十天以后,妈妈出院了,但是行动还是非常不方便,按照医嘱,要尽量卧床静养一段时间,于是,爸爸负责买菜做饭,我负责照顾妈妈的穿衣吃饭、洗漱休息。这样,我像小时候妈妈照顾我一样,侍候妈妈洗脸、刷牙,给妈妈梳头,为妈妈盛饭,帮妈妈洗澡,感受着妈妈当年照顾我的不容易,看着妈妈稀疏的头发和脸上的皱纹,有好几次我的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这眼泪里既有对妈妈抚养之恩的感激,又有对妈妈年迈行动不便的心疼。
好在十来天以后,妈妈慢慢能够下楼了。于是,天气暖和一点点的时候,我和爸爸陪着她下楼到小区附近晒晒太阳,散散步,因为妈妈不能站太久,每天大概一个小时左右,我扶着她下楼,搀着她走路,真真切切地感受着她的不便,情不自禁地为自己平时未能在她的身边尽孝感到内疚。
我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因此可以陪伴在父母身边,尽一个女儿应该尽的孝心。因为妈妈的伤病,我在家里待了近一个月,自从我成家以后,还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陪伴在他们身边,这个寒假,我比过去更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不容易,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陪伴与孝顺应该成为子女的必修课。
惑:价值感缺失,是心灵空虚的第一来源
2023年的上半年,我感觉自己如同一具行尸走肉,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可是晚上回到家里,却感觉思绪纷乱,心灵空虚,找不到方向,心里非常痛苦,甚至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一直以来,我在工作中坚守着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到尽心尽力,另一个原则是尽可能地以己之力帮助年轻人成长。三十多年来,我坚守着这两个原则,一方面兢兢业业地做好常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创新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因为这样,不仅我的工作得到了老师、家长和领导的认可,同时我自己也得到了长足的成长,很多年轻老师也在我和其他同事的帮助下迅速成长,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我感觉自己找到了属于我的价值。
但是来到新的单位以后,我开始陷入了迷茫,似乎我原来坚守的原则在这里失去了它的价值与方向。新的单位情况非常复杂,原因很多,有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有固有做法的深刻影响,还有年轻人对职业认知与认同感的缺失,再加上新领导的急于求成,我像是一个已经被按动开关的机器,每天被各种任务推动着往前走,可是一旦停下来,却发现自己如同一头拉磨的驴,仍旧站在原点。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平心而论,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挺有想法也相对能接地气的人,对于学校的现状,我也有非常强烈的想要改变的愿望,我常常会思考怎么改变,但是,由于很多不同的原因,这些想法都很难得到理解与支持,遑论实施了。我感觉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无助、无力与无奈之中,就像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让人沮丧,时间长了,我出拳的力度不断地收紧,到2023年的上半年已经只是轻轻触碰一下以示出拳了而已。可是我明明是一个有着非常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人啊,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数日子绝非我所愿!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没有价值或者低价值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
价值感的缺失,既让我无法获得心灵的安宁,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虚无感,而这样的纷乱与虚无又增添了我的愧疚感。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中,我身心俱疲,又静不下心来,甚至连阅读几页书都变成一种奢望。我陷入了深深的彷徨与苦闷中,我不知道我的工作所为何来,我不知道我的人生该往哪里走,可是我又不甘心,我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过的!
不惑:我也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
终于,暑假的教育行走让我找到了方向。从预热活动的“局外人”到行走活动的“苏醒者”再到行走后的“参与者”,我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勇气与责任,也重新找回了自己前行的方向。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教育行走的线下活动停了三年,重新回到教育行走的现场,我似乎满血复活了。三天四夜的活动,几十个分享的嘉宾,他们有的是国内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大咖,有的是有教育情怀的非教育界人士,更多的是我熟悉的见过面没见过面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践行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他们都在用踏实的行动为教育做着力所能及的努力,他们都在用对教育的热爱与热忱对抗着工作与生活带来的磨砺与挫折,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微光照亮教育前行的路。
三天四晚的活动,我重新被点燃了,文质老师说:“如果苦难不能转化为智慧,不能转化为力量,那么苦难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需要直面真实的人生,不退缩,不沮丧,去建设我们期许中的美好世界。”“不要泄气,不要沮丧,不要因为可能被否定,就丧气。”“重点是去做,去改变,去行动,去联结。”刀哥说:“教育虽不易,总有可为处。”“我们改变不了季节,但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以自身为光,照一隅是一隅;以行动为径,走一程是一程。”明霞老师和夏昆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无依无靠,我们也可以活成一棵树,活成一棵大树。
行走结束前的那个下午,我分明听到了自己心里最强烈的声音:“你都这个年纪了,还有什么是不能失去的?”是啊,我已迈入知天命之,还有什么需要顾忌的?只要是有意义、有价值,能够助力自己与他人成长的事情,管他三七二十一,做就是了,行动就是了,我的人生应该由我自己做主!只要愿意,我也是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的!
不惑:行动,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
接下来,我遵循内心的需要,用行动重建心灵:
行走归来以后,撰写行走感悟五篇;
8月1日,加入小尘老师发起的第四期“教育行走一起写吧”,坚持日更写作,目前已不间断写作193天;
8月13日,在行走群分享行走感受“这一次,我重新找回了勇气”;
8月20日,成功申请个人公众号“伊人微语”,现在已在公众号发表文章28篇;
8月31日晚上,在《奶蜜盐》读书会全国总会群里分享《给孩子一副厚实的肩膀》;
国庆期间重新回炉,参加第十一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为自己的教育写作注入新的营养;
12月15日在《奶蜜盐》留守父母群分享《父母好好说话,孩子快乐成长》;
跨年夜,参加文质教育研究院两个板块的活动,作“2023年影响我最深的人”的分享,并且参与“诗与远方”板块的朗诵;
1月13日,应李林老师之邀在行走总群以“来吧,一起成长”为题分享我能为教育的发展做些什么。
我坚持观察、思考、写作,先后撰写的两篇文章《学生的生命成长比知识重要》《2023年影响我最深的人》在“醒师网”公众号发表。
工作上,我明确了自己的方向,虽然也许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还会遭遇一些不理解,但是我知道,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方向对了,便只管风雨兼程”,我努力尝试着营造属于自己的局部的春天:
9月开始的新学期,重新回到教学线,我给自己先立了两个flag:听一半老师的课,以青年教师的课为主;全校十个教研组,至少每个教研组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到学期末,我听课近六十节,与授课教师面对面评课三十节以上;所有教研组的一次教研活动全部完成,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科学这几个教研组均达到或超过了两次。
学校青年教师人数多,为推动青年教师成长,我抓住合适的契机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认同、教育情怀的教育,在新教师座谈会、青蓝结对仪式和青蓝结对阶段性总结座谈会上给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自己对教育的认识,鼓励他们加强学习与实践,争取快速成长。我还以评课为契机,从教材解读、课堂组织、教学实施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尽可能地缩短成长的周期。
为切实查找各个学科教学的典型问题,我参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个学科的质量分析,认真听取老师们的分析,并且结合分析跟老师们分享自己的思考,以期引发大家的思考,为提高教学质量寻找对策。
新的一年,除了继续做好原来的工作,我还计划组织一个读书会,组织一些家庭教育培训活动,我知道,也许短时间内我这样的工作不一定能改变什么,但是只要坚持做下去,我相信总有一天能看到改变的发生,哪怕只有一点点,哪怕只能影响一小部分人甚至个别人,我不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棵大树,只要能够为老师的成长、为孩子们的成长做些什么,能够为教育事业添上一抹绿色,尽力营造一小片局部的春天,我想我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当然,除了“惑与不惑”,2023于我而言,也还有一些小确幸,一些小欢喜,一些小磨难,一些小挫折,那都是生活给予的馈赠,是成长给予的礼物,我已尽收囊中,它们都将成为我人生的财富,一直陪伴我,帮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