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的这本《万历十五年》以万历十五年前后的史事和人物为中心,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应汲取的经验与教训。读罢之后,我也不免被作者的大历史观所折服。 这本书的作者黄仁宇是位美籍华人,所以他自身也吸取了东西两方的经验来看待问题而国外的环境也使他能够不顾忌讳讨论问题,直接指出当代中国还存在的一些弊病。正所谓以史为鉴,通过这些事件所折射出的一些问题同样值得引起我们的警醒。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并无大事可叙。可以说万历十五年在历史上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作者将它作为书名可谓用心良苦。这年,在我国朝延上发生了若干易为历史学家易于忽视的事件。表面看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这之中的因果关系,才是历史的重点。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本意,"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这无疑对我们也是一个启发。
而在后面的论叙中,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那个时代的命运来深入分析16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暴露出了中国传统的弱点。在中国这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帝国,其精神支柱为道德,而把道德当作万能的,用来代替技术与法律。其科举制度所选拔出学术上造诣深厚的学士来指导行政。而不注重其具体的技术问题。以道德代替法制,而这导致了巨大的恶果。百姓因为贫困不堪而遭返。但其实明朝的税收并不重,甚至可以说很低。同时期的日本税率是中国的五倍以上,而十七世纪末的英国更是达到了三十倍。百姓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政府为维持王朝安全,用道德代替了先进的技术,致使百姓生产效率低下。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而不愿发展商业金融业,是中国在世界范围由先进的汉唐演变成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而在这样一个时代下,明朝也只能走向了衰亡。
而作者这本书的意图,则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用东西方经验分析其症结所在,探索现代社会应汲取的经验与教训。而在文字之间,增进各方了解,为中国留下一个创造历史的机缘。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