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命诞生后,在无原则的不断满足感官和情感需要的过程中,激发并且加大了生命的欲望需求和依赖心理。
什么是无原则的满足感官和情感需要?“我尽可能地给孩子们关爱,有多少给多少,底线是我认为他们缺乏安全感,的确需要,而我的确可以给出。这部分是无原则吗?感官和情感需要。小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书院不让父母来看孩子,孩子对父母有情感需要,哪些是合理的需要,哪些是欲望?这里有界限吗?一味不管孩子们的心理需求,这太可怕了,走入了另一个教育极端。我并没有让孩子们依赖我,我没有加大他们的情感需求,更没有煽动他们的欲望,只是我认为一个孩子成长需要高质量的陪伴。赵老师提出这点,是针对那些无原则溺爱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针对我的教育理念。这是dtsy的一个误区,有待未来进步。赵老师表达的和大家理解的有出入,用赵老师的一知半解教育理念面对孩子们,对一个个生命而言是多大的遗憾啊。
试想他们继续如此成长下去 他们不知道被关爱的体验 被陪伴的体验 如何对别人的生命感受感同身受 谈何同情与慈悲?这部分当然也会由他们的后续自我成长修正,如果在现在就可以为他们的未来负责不是更好么?
教育要把人变成一个强者,首先鼓励生命对峙并超越欲望诱惑和解脱身体束缚的枷锁。欲望是恶的外显和作用,身体感官或者某个部位欲望不断满足肢解了身体的合力,弱化了身体的综合能力。这种局部身体享受的背后是安逸和惰性。顺着这股安逸和惰性,人就成了被物质矮化了的动物体,完全丧失了生命内在精神和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对于欲望 猫猫是梳理 比如,对金钱、性欲、情感等等,看见这些,承认这些欲望。这些是人本身的一部分,与我优不优秀无关,
• “痛苦之身”和“动物情欲”不是问题,而只是我们要客 观认识,接纳,完全包容的一部分生命。
• 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它与我好不好,优不优秀⽆无关。
• 我是一个⼈。你也是⼀个人。每一个人都会经验到作为人的脆弱与困惑。生而为⼈,并不容易。
• 人正是在正视,允许⾃自⼰的最大挑战的过程中,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
赵老师这里是什么意思,鼓励生命对峙我知道,就像花溪小学的语文课堂,鼓励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不一样的声音,不害怕冲突。解脱身体束缚的枷锁,就是和猫猫一样,看见身而为人的脆弱和困惑,客观认识痛苦之身和动物情欲是人的一部分,完全包容这些。由此不再受这部分的困扰,有这些东西无关人的优秀与否,而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身而为人,客观认识并且尊重这些的存在。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这就是超越,解脱身体束缚的枷锁。人成为了被物质矮化的动物体,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人啊。生命的内在精神和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过分满足身体某一部分的感官需求会肢解身体的合力,弱化人的综合能力。
改变身体的安逸需求,克服惰性体质是生命动态教育的一个方向。我们要求孩子以静定的方式读书,让身体逐步安住于一个静态的空间里,血液平静流淌、大脑空灵、身体对躁动细胞的降服,这样身体的合力会慢慢回复到应有的状态。这样读书久了就会排除经典元能和身体善能对接的所有障碍,实现人身和天地精神相往来。
之前的精进需求 那种焦虑 和赵老师的改变安逸需求是不一样的 猫猫保持早睡早起也是改变身体对安逸的需求 我也要早睡早起才是。到了可以再度出发的时候啦。早睡早起,读经典、跑步锻炼身体。这一次会是幼稚的绮语计划吗?
当生命被安逸和惰性奴役的时候,克服它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动起来! 单一、重复没有任何思维空间的行走会有效地遏制无端的虚幻的空想。一步一步地走,看起来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单调、乏味、枯燥、身体的种种不适会紧紧包围着你,你不得不超越一个又一个的绝望来鼓动你身体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成人有体能但缺乏精神,没有精神的体能很快就会变成无能被摧垮;孩子有精神但似乎缺乏足够的体能,但是孩子一旦顺应了这种精神,身体内在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一定阶段的延续,就实现了精神和身体的和合,一个生命内在潜能因此被激发。每到一个休息地,当成人累得几乎瘫坐在地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孩子们马上恢复了玩乐的天性,仍然可以在草地上撒欢、嬉戏。
再次出发、行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