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可以重塑的,这是我这一年来最重要的认知,我将每天写3000字来训练我的大脑。
昨天晚上失眠了,早上停电了,用起了原来的苹果手机,因为之前和Lee约定了一起坚持30天做几件事情,我的目标是坚持日更3000字,昨天休息一天,想着慢慢写,结果反而是效率最差的一天,文章写得四不像的。
起源是因为我昨天看了小神童在群里发了一篇文章《好的文案就是能撼动人心的》,我就想着怎么把他的结构拆出来,结果拆着拆着,我就越发觉得我读书不仔细。
文章文字长达1万5千字,开篇是寒暄,然后切入自我介绍,介绍了自己的工作背景。
作者是王玉强,有两个外号,一个外号是网易公司的“第二文案”,说是第一文案是因为在网易公司里藏龙卧虎,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蹦出个第一出来。
接着就开始说:我要说的文案不是一般的文案,而是顶级文案。
国内的文案就是底层工作者,国外的大师到老都以文案自称。
一般人认为会写字的人就是文案,月薪三万的文案就是好的文案。
什么才是好的文案呢?像李宗盛拍的广告就是顶级的文案,怎么个好法呢?
致匠心的广告出来的时候,工匠精神已经烂大街了,但是这个广告并没有被拍烂,这个广告是李宗盛在原来广告公司写出来的基础上改的,作者这个广告的评价是从文字入手评价的,说李宗盛是如何运用文字,把文字运用恰到好处。
文案是什么?文案就是广告里的每一个字,也是一种职业。
一个好的文案是一个解决人心的方案。就像一个在沙漠里没水喝的人,你的文案就是一瓶水而不是一颗钻石。
文案有三个层次之分
普通文案解决人的需求
优秀文案激起人的欲望
顶尖文案唤起人的情绪
好的文案工作者就像一个侦探一样,所有案发的信息都是有效信息,侦探就是根据这些有效信息,找到消费者的犯罪动机。
写好一个文案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全面的调查,越详细越好。但是要反对为了调查而调查,不止政 府 会做表面工程,企业也会。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就用刻意难度把这篇文章从记忆的脑海中打捞出来,一是因为阳老师说过了六个小时后再回忆之前看过的东西,印象会更深刻。二是因为我想让我的大脑有意识地学会运用看过的知识点。
以前读书的时候曾经一度怀疑读书无用论,觉得读书有什么用呢?读书又不能解决我的烦恼。以前也不爱读经典,觉得经典离我太远,枯燥乏味。直到接触了阳老师之后,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我才意识到经典读书是一手信息,能过滤掉很多噪音,提升你的阅读质量。
其次就是隐性知识,很多专家的能力是一种隐性能力,说不出来教不会,所以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一定要亲自去见他,跟在他身边,熟悉他的一举一动。你可以通过跟他聊天,通过看他怎么做事,从而变成自己的肌肉习惯。
如何让自己每一天都有输出呢?
那就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信息输入,对侵入自己世界的信息有所筛选。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信息输入,把事情切割成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现在已经坚持了10天了。
每天坚持两件事情,1个是每天睡觉的时候,把胶布贴上,坚持没几天,就已经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因为跟Lee有了约定,就像签订了一种无形的契约,隐藏在脑海中,就像一个定时闹钟,一到要睡觉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件事情,这可能也是暗合了执行意图的原理,让大脑进入无脑的自动化模式。
另外一件事就是每天坚持写3000字,第一件事情是简单的,只要睡觉之前剪一块胶布把嘴巴贴上就可以,第二件事情是有点难度的,因为写作的过程就像脑海里进了一个家贼,到处翻箱倒柜,搜刮民脂民膏,把自己平时储存在脑海里的素材搜集出来,组织成一篇新的文章。
做这两件事情是没有设置任何激励的,做到了也没有什么奖励,而我做这个事情,更多的是想要建立一个脑回路,让大脑意识到这事是可以做得到的。
这两天对我触动多大的一个观点就是,知识就是归类,归纳,你学到的知识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他可以运用到的地方。
生活中的每一个你能接触到生活场景,你都可以好好地去琢磨,为什么?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
这样可以吗?那样可以吗?
比如说,广告这种东西,很多人一看就烦,但有些人就会去琢磨别人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后来有多少利润。
比如看到骗局,很多人就会指责骗子,赚钱不责手段,而有的人则是看到了骗子是如何利用人的弱点的。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受骗,为什么他们会情感空虚。
最近这1年多,接触了胡哥和小神童最大的变化是在小事上磨心性,先把一件事情做好再做好另外一件事。
昨天一天的时间,过得有点不靠谱,注意力分散得很厉害,一天下来,唯一完成的事情,只有写3000字文章这件事情,可见有目标的时候,容易把事情做好。
最近最热的话题非高考怎么报志愿莫属了,关于这个问题,大部分人考虑得更多的专业。
从选择方面来说,城市>专业>学校
为什么呢?
因为城市变化最慢,而专业的热门与冷门则代表了趋势的变化。
读学校,更多的是选择一个锻炼自己的场景,跟毕业比起来,在读书的时候是否能够积累起人脉,积累起赚钱的能力,更重要。
人一生的成长无非是构建一个赚钱系统,如何让别人从你这里有利可图,是盐值呢?还是说话风格呢?还是专业能力呢?
专业的本质是限制和精致,限制就是能区分出一个概念的使用范围有多大,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对概念有清晰的认知,所谓清晰,就是对事物的画像有了棱角分明的刻画。
所谓精致,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把每一个角落都进行反复的打磨。
从做决定来说
听大多数人的建议,搜索
参考少数人的建议,参考意见大V的意见
自己做决定
如果自己做决定还是错了呢?那就自己负责。
成年人首要学会的就是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还有另一个解法,奔着赚钱的读书而去读书。
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读书的时候,能赚到钱,是一条比较合适的通道。
毕竟仔细想想,多了那么多的书,无非就是要解决问题吗?连文案的核心不也是解决人心的方案吗?
知行合一,无非就是获取信息,根据信息做出判断,进而得到反馈,修正对信息的验证,进而调整行动。
所谓执行力强,不过是因为尝到了执行能力强的甜头,尝到了反馈的甜头。
当我一次次的开始观察自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做一件事的第一个念头一定是悲观的,负面的。
我对于事情的感受是出于主观的,我觉得这样子不好,我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越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么我就不能一直在针对别人。
而是反思自己应该如何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最近在看一个知识星球,他每天都会写一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我现在还做不到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为什么呢?
因为我现在的知识还是属于司机知识,我所思考的主要还是别人的搬运工。
但是慢慢来吧,我最近知识星球逛多了之后,学会了一个心法——先抄后超,先做一个搬运工,再超越原创。
每次一想到超越原创,心里就发慌,但是这个是没必要的心理。
现实一直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后抄的反而超过原创的现象,其原因是因为成功不一定完全靠实力,运气也很重要,一个视频在一年前发,没人在意,在一年后爆火,这就是一种运势了,爆火的作品更多时候是一个符号,代表了人们的选票,人们因为需要,进而转发,进而触动了平台的算法,进而被算法认为是受欢迎的作品,进而引发了更大幅度的转发。
每天坚持写3000字的好处是,为了凑满这3000字,就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一开始发现,围绕一个主题的写,还是有点难度的,那么就先写写散文。
先把仅有不多的想法进行反复的锤炼,21世纪最需要的能力是表达能力,怎样讲比讲什么更重要。
怎样在讲东西,说事情的时候,能够吸引别人,让别人喜欢你,为你疯狂,为你打call。
不同的专业,其实都能生命体在现实中求存的一种手段。有一些是刻意修炼的,有一些是被激发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