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读书
读《沧浪诗话》(4)

读《沧浪诗话》(4)

作者: 虎爪猫王 | 来源:发表于2023-07-01 22:52 被阅读0次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从这段看,严羽的思路并不十分清晰,同时其佛禅思想只能说处于一般般的高度。借佛禅的乘、宗、道,来阐述诗的高低,但三者用在这里均不合适。

    佛教在传播发展中形成的两个重大派别:小乘大乘。前者将佛陀视为导师、领袖、大智者,主张一佛伦,修行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后者将佛陀神话,倡导三世十方无数佛,修行的最高果位是菩萨。这是修行的两个路径,在后学僧、学者习用时,已然没有高下之分。

    同样,禅宗在五祖弘忍之前本无南北之分。至惠能和神秀时,一个倡导顿悟,传播范围主要在南方,一个主张渐悟,传播范围主要在北方。两人分别被各自的门人奉为六祖,才有“南能北秀”“南顿北渐”的区分,两者同样不应该以高低去评判。更何况,临济、曹洞均源自六祖惠能,这和“宗有南北”又有什么关联?

    严羽因当时的社会风气,即便不参禅,也会经常和别人论禅。从文中之意,他提倡顿悟,应是推崇大乘和南宗的。但因此而贬低小乘和北宗,本身就说明其修行不到家,和佛禅的修行境界差得很远。

    再说“道有邪正”。正邪不两立,从法律和道德层面,“邪”是不允许存在的。而作为诗则不然,即便大历之后的诗不如盛唐之前,那也还是诗,不过是水平有限而已,不存在要抹杀的必要。所以在这里也不合适。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严羽始终在强调妙悟顿悟,有些强拉硬扯的感觉。且不说“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这个论断是否恰当,单说孟浩然诗歌的成就,与妙悟究竟有多大关联?并无凭据。这就好比一个人说:我觉得谁好,谁不好。假如说话的这个人已经被当时的人推崇为泰山北斗,那还好些,如像严羽这般活着时并无多大影响力的,就没有什么权威了。

    对比《人间词话》就能看出差距。王国维评判温庭筠和韦庄的作品高下: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同时又有另外一则:“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暗藏高低之分又不明言,让人自己揣摩。这样的文学批评,明显高出一个档次。

    当行、本色,在后面有细论。严羽先将汉、魏、盛唐诗作为第一义,然后在中间又切一刀,汉、魏为不假悟,盛唐为透彻之悟,明显的意思是汉、魏更高端。可结合前文: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有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惟李、杜得之,那为何汉、魏诗又能在盛唐之前?

    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大历十才子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元和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傥犹於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作为诗话,应以精辟、扼要为上。这一段明显啰嗦了,尤其是“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这种自夸之语,更不应该存在。

    汉、魏,晋、宋,南北朝,沈宋、初唐四杰、陈子昂,开元、天宝诗人,李、杜,大历十才子,元和,晚唐诗人,苏、黄。这里是按时间排序,并不严格按水平高低。洋洋洒洒,意义不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初唐四杰这四人就是一个水准吗?我想,以作品论,不止我一个人会为王勃的水平应该能拉下其他三位一个身位吧?之所以是“四杰”齐名,无非是习惯于拉出个群体而已,这种情形历来很多,三曹、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

    按“顿悟”和“渐悟”的区分方法,这一段表现的,明显又是“渐悟”的方法,与其思想并不吻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沧浪诗话》(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px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