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涯探险Day3 | 如果回到6年前的那个夏天

生涯探险Day3 | 如果回到6年前的那个夏天

作者: 万幸万欣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23:58 被阅读0次

    六年前的那个夏天,我在家里的沙发上为自己决定了未来4年想要去的地方。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填报“五个志愿”时的思考过程:

    第一,我选择了一家艺术院校,因为自己一直都很想学艺术,从小对自己的期待就是“琴棋书画”都通一点儿;

    第二,我选择了一个中医药大学,这是受家人的影响,因为那段时间家里很多和养生相关的书籍,比如人体穴位、看手相,而且我妈总是说我细心的性格很适合当医生(从小就给我洗脑,我还被洗得很自然);

    其他三个我都填了不同学校的会计或金融学专业,因为家里人都说这些专业好(现在知道都是套路)。

    在我自己做完选择后,我还咨询了老师和家人,在全面分析合理性和通过率后,最终留下了三个金融学专业的院校。

    在整个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我考虑最多的是以下三点:

    1)首先,根据我的高考分数,我能有哪些选择?(筛选出五个志愿)

    2)在可选择的学校中,哪些是我比较喜欢的,或者有我喜欢的专业?(比如艺术类院校,还有中医学)

    3)根据我的情况,这些选择中哪些是报考率比较高、比较适合我的?(留下三个金融学专业的院校)

    整个过程中,我隐约地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而且也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做出选择,很庆幸的是家人并没有太多干涉这个过程。

    但是因为对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想要的东西仍不是很了解,所以才会听家人的建议,搪塞了三个金融类专业的志愿,好在最后选的这几个志愿都成功地“落选”了,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自己还比较喜欢的专业。

    回顾这个填报志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定位”的过程。

    从“三点一线”定位模型来分析,我是走过了“有什么”和“凭什么”的定位阶段,在“凭什么”这里分析得还不够全面,不然就不会三个志愿都没选上,而“要什么”是几乎没有涉及到的。

    正如张熙老师所说,在和学生群体做生涯咨询的时候,一般不会一来就上升到“要什么”,也就是“价值观”的层面,因为学生要的东西总是偏理想化,比如说,我想要年薪百万。

    如果问六年前的那个18岁的我,想要去哪个城市度过四年,选一所环境怎样的大学,学一个怎样的专业?我估计也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

    我只记得我曾经努力尝试过为自己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

    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可能会选择那所艺术院校。

    因为如果我选择它,最差的结果就是未来四年付出加倍的努力来追赶原本就是艺术生的同学们。

    即使是最差的结果,也是值得进入的生命机会。


    # 今日路边诗 #

    我还记得那个夏午,

    趴在沙发上看着一本学校发的志愿填报手册,

    我翻了一遍又一遍,书角都疲惫得蜷曲了身子,

    最终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没曾想提交的那一刻,竟一眼六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涯探险Day3 | 如果回到6年前的那个夏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qn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