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读《黄帝内经》,越读越感觉《黄帝内经》的博大精深,几乎每读一段文字,都要停下来,不是有生字需要查找,就是有许多知识要搞清楚后才能继续读下去,越是这样,越渴望读下去,很累,很辛苦,很费劲,也越发有了敬仰之心。
如何把《黄帝内经》读下去,读懂,读明白,想起多年前曾经读过曲黎敏老师的系列丛书,如《从头到脚说健康》,《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等,找出来,摆在案头,作为自己读《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主要参考资料。
曾经读过,有印象,但有许多东西已经忘记,现在重读,就像第一次读,内心不无感慨,孔子说的真对:要温故而知新!
序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不总是超凡脱俗,而是存在于世俗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儒家是人际关系的尽善尽美,在道家及禅宗是取法自然,在医家则是阴阳的和谐及五行生克之间的均衡。而所有这一切,都应融汇在人们的行为与言语中……
在中医眼中,人不是机器,而是“内景”,生命如同一棵树,在自然光影的明灭中,从枝杈在四季风雨的变化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深埋在地下的根部的情况。从此,人类隐秘的气血内脏不再是黑暗混沌的“灰箱”,而是如诗、如画……
从《黄帝内经》到现在,多少年过去了,也许我们心灵对自然的感悟正在退化,也许我们又要试图寻找一种方式——一种重新解放自己的方式,平静自己的方式,感受生命喜悦的方式。我们重又在毫无意义的历史的奔跑中停下脚步,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静静地呼吸、放松,放松我们习惯战斗的臂膀;放松我们戒备的眼睛;放松我们疲惫的心灵……我们坐下,就这么坐着,等待着刮了几千年的古老的风再次掠过我们的面颊,我们等待新生。
生生不息,万物与生命,顺应它,尊重它,静思它,这,便是传统医道教给我们的虔诚。
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中医用药因人而异,几乎没有一个通方大家可以一起用。中医治病讲辨证论治,同样是感冒发热的人,有人要用桂枝汤,有人要用麻黄汤,用错了,就会出大问题;还可能不同的病,比如有的人是痛经,有的人是抑郁症,医生却用一个方子来治疗,这就要看医生辨证施药的水平了,所以,药不可以乱服,一定要找到明医理的医生才行。
第二,现代人有过分依赖药品的问题。一定要明白,药不可能解决人的全部问题,得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灵魂和肉体的双向选择,解除病症同样需要我们从心灵上有所感悟。
在西方,人们生病了,先是看医生,医生治不了了就求教于哲学、心理学,一切都不行了就去求助宗教。而在中国,只要找到一个好的中医就行了。因为,中国医学最可贵之处就是:它涉及全方位的拯救,宇宙的大天对应着身体的小天,天地之神不可见,人体里的五脏神明却是真实不虚的,所以佛道两家都宣称“即身成佛”,当下觉悟才是生命的真谛。
第三,身体的虚弱是积劳成疾,身体的健壮是积精累气。所以,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全部交代给医生是一种人性的软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每个生命里都蕴涵着自愈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我们心灵的自信、乐观和觉悟。老天给了我们那么多,给了我们身体、父母、家庭、儿女,还给了我们粮食、书籍和友情,我们怎能轻易地放弃自己。
人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深刻的认知,虽然不一定要明医理、明药理,但一定要明生活,明情理。只有摆脱了对生命的无知,我们才能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明白生老病死无非都是生命的常态,我们才能不过于执拗;明白百病由心生、百病生于气,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目前虚弱的状态,从而变得坚强有力。说到底,中医的伟大在于她掌握了人性核心的东西,无论贤愚,人的脏腑都是一样的。人人都有本性(脏腑就是本性),而习性、人的起心动念等使人相远,使人遭遇不同疾病的折磨。所以,人不必一不舒服就向外求药,要先想想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有不对的地方,能够改变习性,才是健康的关键。
中国的学问全是向内求的学问,比如:佛学为内明、道学称内景内丹、医学为内经、儒学称内业、武学提倡内功。这些学问全要求我们有悟性。这跟所学专业、出身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一个大字不识的人也有可能因机缘而开悟,比如六祖慧能,这恐怕就是佛说的“人人皆有佛性”的问题吧。而中医尤其重在领悟,领悟的要点是关联,即把天地万物、生理心理、人类情感等都能关联在一起。学习传统医学,不仅可以了解关于人身体的问题,在个体修炼上更可以勇猛精进,而且在世间可以用来布施慈悲。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坚守信念,永不放弃,大千世界自然会把真理向我们呈现。
千百年来,中医如同流在我们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唤醒她,就如同唤醒了我们最原始、最广袤的记忆。
世上还有很多谬误,人生还有很多无奈,但如果我们的心灵有天堂般的阳光,我们就是天使;如果我们的心灵如病痛、如地狱般晦暗,我们就是受难者和魔鬼。所以,人要想活得好,关键在心态,其实每一分钟,我们的心灵都在六道中轮回,如何让一切美好持续,如何改掉坏的习性,就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和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