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失意 寄情山水
——古人为什么能在山水之中找到归宿?
第二单元写景单元快要上完了,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人能在山水之中找到归宿?在失意的时候没有消极沉闷,还能够感受山水风物之灵秀。这份旷达从哪里来,这份豁达从哪里来?
能写出“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吴均人生却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平顺,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也曾写出“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可是他更多地还是在写山山水水,沉浸于山水之中,用以消解人生的苦痛。我们无法去构想这种消解书永恒的还是暂时的,但是至少找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份随遇而安的快乐。“游鱼戏石”里的游鱼也许就是作者此时此景的形象写照啊。清越的水声,嘤嘤的鸟鸣声,于幽寂的山谷之中,见到世间生命的活力。蝉噪和猿啼,此时也不再让人烦闷,反而有一种空谷传响的意境,近处远处无不是生命的气息,那人作为生灵中的一个,又有什么希冀的呢?于是情不自禁地抒发出内心的感慨,对朋友的劝慰,更是自己内心的写照。功名利禄在自然山水面前又算的了什么?还是不如归去罢。“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是世人,更是自己。放下自己,忘情山水,在美的境界中忘记世间的忧愁。
可是我还是想不清古人为什么能在山水之中找到归宿,而现代人却很难。是因为我们麻木到欣赏不到山川的美好,还是我们的内心太过于浮躁,情感已经淡薄,亦或者是我们的修为本身就不够,在失意面前,在诱惑面前,想不通,放不下。这个问题慢慢思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