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惰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窠臼”,窠臼是指旧式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坑。不落窠臼就是不落俗套,也就是创新思维。《好好学习》里面讲:创新者之所以遇到窘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抛弃存量,拥抱增量。那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就可以表述为:不愿改变、墨守成规、创新力不足。
它有几个特点:
1. 符合人性。“习惯”就是我们思维惰性的帮凶,习惯是全自动化的,有时候已经是条件反射了。要强行终止习惯,需要付出培养这个习惯双倍时间的努力。这是非常难的。大脑的第一准则是维持我们的生存,而习惯行为能够节约大脑的能量消耗。
2. 效率很高。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了我们大脑存在两套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依靠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见闻广博,通常所做的判断都是正确的。系统1就是我们有时候欲除之而后快的思考的惰性。
3. 满足心理上的安全需求。用老办法来处理问题让我们能够预测到事情的进展,这让我们很安心,从这种井井有条的现状中我们觉得世界是有序的,不用直面不停动荡的现实,生活不会限于混乱。而在这种安定中我们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像螺丝在一部机器中的定位一样,我们只需要考虑螺丝该做的事情,让我们的价值实现路径是清晰的,让我们感觉到我很好,我是有价值的。感觉自己跟整个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身体和心理上都会获得安全感。
思维惰性就是“农业思维”,我们把自己的思想种到了田野里,靠天吃饭。创新就是“海洋思维”,我们会获得身心的自由。
黑格尔说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安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面,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哪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怎么知道自己产生思维惰性了?
丹尼尔卡尼曼在书中反复提醒读者,知道如何描述我们的思维系统并不能帮助我们克服它们。我们自己不容易发现思维的惰性,却很擅长发现别人的思维惰性。他人就是我们的解药。
举一个例子:
还是举一个书中的例子:如果5台机器用5分钟能造出5件器械,100台机器造100个器械要用多长时间?大脑立刻想到的答案是100分钟,但它是错的。系统2经过思考会给出“5分钟”这一正确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