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廿四之年,我理解的《刀锋》

廿四之年,我理解的《刀锋》

作者: 爱吃柚子的铁柱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7-03-09 00:25 被阅读24次

    今天将毛姆的《刀锋》读完了,读得让我混沌。如同他的另一著作《月亮和六便士》一样,我不知该怎么对他笔下的主角做评判,巧妙的是他也并未对这次的主角做评判。书里的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当时的美国人个个均以“找到工作为促进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为价值观,但主角拉里却不一样,他追寻的是“信仰”。他认为自己无法做到真诚的信仰上帝,所以一直在追寻,直到在印度的土地上,最终成为梵天说的信徒。

    在我的眼中,拉里似乎是刻意让自己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我羡慕他能抛下一切的勇气,四处游历,只是为了去追求精神食粮。从神秘学、上帝说到最后的梵天论,他的这场旅程终究是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尽管他最后散尽家财,只为寻求更深层次的开悟。

    拉里追求信仰的这条主线上,总是需要对比的。世界上有重精神食粮的人则也会有重视物质的人。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贝尔以及她的舅舅艾略特均可算是这类人的代表。

    伊莎贝尔一直爱着拉里,他们二人从外部条件来说也的确相配,女生是贵族小姐,男生是英勇的飞行员,然而在精神追寻上他们却不相配。女生放不下贵族的一切,男生则志在寻求大哉问的答案,即便是缩衣减食也要解答内心的疑惑——“想确定是否有上帝,想弄清楚为什么有邪恶存在?灵魂是否会死,死亡是否是身体的终点?”

    但他们两个取消婚约之后相处仍旧一如平常。现在网络上有一种说法是:男女生分手,若女生还能和男生当朋友,那么那个女生仍旧是有那个男生的。文中的伊莎贝尔便是如此,即便她嫁给了格雷,她内心里最终期待的仍旧是拉里。这也让她在最后因为出于嫉妒间接的害了一条人命——即拉里要娶的落魄夫人苏菲·麦唐纳。(我初觉得拉里之所以要取苏菲·麦唐纳的原因仅仅在于他的圣人心,不过是为了救赎她而已。而十年之后,拉里和毛姆仅有的一次“主动交代”中,却只字未提伊莎贝尔,而是回忆起了苏菲·麦堂纳的年少时的纯真)

    毛姆在文中用了两个苏菲,初看时有些混淆,但另一个苏菲·鲁维耶却是他人为了显示社会阶层的附属品而已。相比于苏菲·麦唐纳被人抹了脖子抛尸河中的结局来说,苏菲·鲁维耶的结局要好上太多,但从实际上来说苏菲·鲁维耶从情妇自然上位至正宫娘娘的代价则是失去自由,余生都将困在带有虚荣心的丈夫的世界中,她只不过是丈夫为了混迹上层社交圈子中炫耀的资本而已。

    讲到混迹于社交圈子中,便不得不提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了。一生致力于名流、贵族的社交,圆滑的处世之道使得他在贵族圈子里顺风顺水,在其暮年时仍旧未超脱物质的束缚,对身份的束缚。因年老而被社交圈冷落,心中愤懑不平;临死时得以解脱竟是认为天堂里仍旧存在着不同的圈子,自己的贵族身份、社交本领仍有用武之地。他的这一形象,让人啼笑皆非。当然毛姆仍旧是为这一形象留了情的,艾略特内心是善良的。

    文章最后一章,毛姆与拉里的对话,让我了解了一番印度文化。一直惊讶于印度人对于宗教的虔诚,倒也开了些眼界。梵是一个宏大的概念,但拉里将其归结为实相,永恒,代表着真理与自由。可以通过知识来获得实相。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谁又不愿意做真理的信徒呢?

    毛姆并未对书中的任何一个人做评判,也给了每个角色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上的推荐单说:这是一本我们在20岁、30岁、40岁都应该用心去读的书。24岁的我因为还在求学的过程中,所以钦佩着拉里的追求精神食粮的勇气,厌恶着艾略特的虚荣与做作。不知30岁、40岁时的感悟会有何不同?那时的期待又会和书中哪个角色的期待重合呢?

    书名“刀锋”,取自印度教圣典《迦托·奥义书》:悟道之途艰辛困难,如同跨越锋利的剃刀。

    不论何人的人生,均是要探索一番,付出代价的。代价如何?只有经历了才知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廿四之年,我理解的《刀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ni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