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喜欢思考的人们(二十七):伊壁鸠鲁派(下)

那些喜欢思考的人们(二十七):伊壁鸠鲁派(下)

作者: 荧惑yinghuo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19:08 被阅读0次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编)。

    《西方哲学史》,罗伯特·罗素(英国)著,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第1版,2013年12月第28次印刷,1161页。

    005 伊的弟子卢克莱修

    伊壁鸠鲁唯一著名的弟子就是诗人卢克莱修(公元前99年—前55年),他是和尤里乌斯·恺撒同时代的人。

    罗马共和国的末期,自由思想成为风尚,伊壁鸠鲁的学说在有教育的人们中间非常流行。

    但是奥古斯都皇帝提倡复古,提倡复兴古代的德行与古代的宗教,因而使得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一诗湮没不彰,一直到了文艺复兴的时代为止。

    这部书在中世纪只保存下来了一份手稿,幸免于被顽固派所毁灭。

    几乎从没有过任何别的大诗人要等待这么久的时间才为人所认识到,但是到了近代,他的优异性差不多已经是普遍公认的了。例如他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两个人就是雪莱所喜爱的作家。

    他的诗以韵文表现了伊壁鸠鲁的哲学。

    虽然这两个人有着同样的学说,但两人的气质是迥然不同的。卢克莱修是热情的,比伊壁鸠鲁更加需要有审慎权衡的教诫。

    他是自杀而死的,似乎是患有时时发作的神经病,——有些人断言是由恋爱的痛苦,或是由春药的意想不到的作用所致。

    006 对宗教的态度及其来由

    卢克莱修对伊壁鸠鲁有如对一位救世主一般,并且以宗教强度的语言赞颂了这位他所认为是宗教摧毁者的人。

    006-1 流行的信仰的残酷性

    如果我们接受了传统关于希腊宗教与仪式的欢愉快乐的说法,那么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对宗教所表现的仇视就非常之不容易理解了。

    例如,济慈的《希腊古瓶之歌》歌颂了宗教的礼仪,那便不是一种使人心充满了阴暗恐怖的东西。

    流行的信仰,大部分绝不是这种欢愉快乐的东西。

    对奥林匹克神的崇拜比起其他形式的希腊宗教来,迷信的残酷性要少一些;但是即使是奥林匹克的神直到公元前七世纪或前六世纪时,也还有时候要求以人献祭,这种办法是在神话和戏剧中记载下来了的。

    在伊壁鸠鲁的时候,整个野蛮世界还都公认以人献祭的办法;甚至于直到罗马征服时,野蛮人中最文明的人在战争中,也还是使用这种办法的。

    希腊人除了对于宙斯及其一族的正式崇拜而外,还有着许多其他更为原始的信仰是与野蛮仪式多少相联系着的。

    这些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都被吸收到奥尔弗斯主义里面来,奥尔弗斯主义成了具有宗教气质的人们中间所流行的信仰。

    人们往往设想地狱是基督教的一种发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基督教在这方面所做的,仅仅是把以前流行的信仰加以系统化而已。

    从柏拉图《国家篇》的开头部分就可以看出,对死后被惩罚的恐惧在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是普遍的,而且在苏格拉底至伊壁鸠鲁的这一段时间内恐怕也不曾有所减少。(不是说少数受过教育的人,而是说一般的居民。)

    当然通常也还把疠疫、地震、战争的失败以及类似的灾难,都归咎于神的愤怒或者是未能注意预兆。

    006-2 艺术和文学对通俗信仰的淡化

    在关于通俗信仰的这个问题上,希腊的文学与艺术或许是误人不浅的。

    十八世纪末期的卫理教派的影响就像希腊化时代的宗教性一样,是来自下层的;到了鲍斯威尔和约书亚·雷诺兹爵士的时代它已经是非常有势力的了,尽管从他们两人的作品里看来,卫理教派影响的力量并不显著。

    所以我们绝不能用《希腊古瓶》的形象或者是诗人与贵族哲学家的作品,来判断群众的宗教。

    伊壁鸠鲁无论从身世来说还是从他所交接的人来说,都不是贵族;也许这可以说明他对宗教的极端敌对的态度。

    007 从恐惧中求解脱的诗篇

    自从文艺复兴以后,伊壁鸠鲁的哲学主要是通过了卢克莱修的诗篇才为读者们所知道的。

    如果读者们并不是职业的哲学家,那么使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唯物主义、否定天命、反对灵魂不朽这样一些东西与基督教的信仰之间的对比了。

    特别使一个近代读者感到惊异的是,这些观点——这些观点今天一般都认为是阴沉的、抑郁的——竟是用来表现一种要求从恐惧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的福音的。

    宗教方面真诚信仰的重要性,卢克莱修是和任何基督徒一样地深信不疑。

    卢克莱修在描叙了当人成为一种内心冲突的受难者的时候,是怎样地力图逃避自己并且枉然无益地想换个地方以求解脱之后,就说道:

    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想逃开自己——

    而这个自己,说实话,他怎样也逃不开;

    与自己意愿相反,他还是紧紧抓住它;

    他憎恨自己,因为他老不舒服,

    但却不能认识他的病痛的原因;

    是的,只要他能清楚地认识了它,

    那么,每个人就会把一切别的都抛开,

    而首先去认识万物的本性,

    因为这里成为问题的,

    不是一个人的一朝一夕的境况,

    而是永恒时间中的境况,

    在人们死后那全部时间之中

    他们所将要度过的那种境况。

    008 后续影响

    伊壁鸠鲁的时代是一个劳苦倦极的时代,甚至于连死灭也可以成为一种值得欢迎的、能解除精神苦痛的安息。

    但相反地,共和国末期对大多数罗马人来说,却并不是一个幻灭的时代:具有巨人般的精力的人们,正在从混乱之中创造出来一种为马其顿人所未能创造的新秩序。

    但是对于置身于政治之外并且对于权力和掠夺毫不关心的罗马贵族来说,则事情的演变一定是令人深为沮丧的。

    何况在这之外又加上了不断的神经病的磨难,所以卢克莱修就把希望根本不生存当作是一种解脱,这是不足为奇的。

    但是怕死在人的本能里是如此之根深蒂固,以至于伊壁鸠鲁的福音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得到广泛的流传;它始终只是少数有教养的人的信条。

    甚至于在哲学家们中间,自从奥古斯都的时代以后也都是照例拥护斯多葛主义而反对伊壁鸠鲁主义的。

    的确,自从伊壁鸠鲁死后,伊壁鸠鲁主义尽管日益萎缩,但仍然存在了六百年之久;可是随着人们日益受到我们现实生活的不幸的压迫,他们也就不断地向宗教或哲学里要求着更强烈的丹药。

    哲学家们除了少数的例外,都逃到新柏拉图主义里面去了;而没有受教育的人们便走入各种各样的东方的迷信,后来又越来越多地走入基督教。

    基督教在其早期的形式是把一切美好都摆在死后的生活里的,因此就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与伊壁鸠鲁的福音恰好相反的福音。

    然而与伊壁鸠鲁非常之相似的各种学说,却在十八世纪末叶被法国的philosophes(哲学家们)所复活了,并且被边沁及其后学们传到英国来。

    这是有意地要反对基督教而这样做的,因为这些人对基督教的敌对态度和伊壁鸠鲁对他当时的宗教是一样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喜欢思考的人们(二十七):伊壁鸠鲁派(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np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