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正,修身才成仁,管理才能顺遂。
《传习录》第44条,阳明先生解答对“孔子正名”的提问,
强调各得其位,名正言顺,天下才能得到治理。
这里的“正名”指的是名实相符。
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初读此篇,它与致良知好像没什么关系,
那为什么把阳明先生对“正名”的阐述记录的还如此详细呢?
熟读之后我稍微有点体会,分享给大家,请大家指教。
强调各得其位,是指尽其本份,
也就是要恢复心原本的状态及样子,不加杂任何私意欲望的企图去对待事物,
这也就是阳明先生说的“明镜的物来即照”,各得其位是让我们努力做“明镜”
无论这个企图是好意还恶意,例如我们想做一个好人,这是一个好意的企图,但不能为了做一个好人,而不遵循常规去做一个烂好人。做一个好人是本份,但做一个烂好人,就是不得其位。
认真反思自己,为什么去做烂好人,从深层来说,是内心就有一种私意存在,你的好人好事只是满足你的私意而已。
名正言顺”指的就是致良知,言行举止要遵循心的本然状态,不能义袭而取,要做到知行合一。
良知是天理,天理是这个世界得以运行的内在规律,
因此只有致良知,我们才能做到物来即照,事来即应,
才能让我们心安不惧,坦然生活。
“天下”不仅仅是指王与王之间的国土争夺,它包括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
个人的修养提升它属于天下,子女的教育、培养下一代它属于天下,
管理团队、管理集团、管理更大的组织也是天下,
我们每个人都是天下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已的“天下”。
各得其位,名正言顺,只有我们各自努力致良知,
首先让我们个人的天下得到治理,我们才能有能力治理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