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
我有几大人生信条:“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卑不亢”,“大智若愚”。这是父亲从小就教给我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夜里突来灵感,特此三大信条浅谈自己的心得。
2
“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是人要多读书,一个人的涵养和气质,往往和他/她读书的多少对等。读书是一种休闲,也是一门学问,考察的是我们在放松的状态下从书本中学到了什么,然后选择去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书读得越多,对这个世界以及身边的人文环境就悟得越多。从书中,最能冷眼看事物,最能静下心来思考人生,进而初步形成自己的三观(当然不是最终的),一步一步指引自己前行。也并不是追求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是对我个人来说,读书能让自己成熟,同时我也十分享受这个过程。
《入夜随想——我和我人生的信条》我喜欢的读物类型有很多,很难用一句话粗略地概括我的读书喜好。但有一点,我选择读物时有一条基本原则,即:书不是政治的附属品,著作的立足点和对象分别应该是人性和全人类。所以我个人比较喜欢偏文学方面的,能够深刻揭露人性的书。比如说从小就非常喜欢的《红楼梦》,又比如说莎翁的《四大悲剧》,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莫言的《生死疲劳》,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韩寒的《三重门》、《通稿2003》,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以及我最喜欢的王小波老师的《沉默的大多数》。这一系列反映人性的书籍最大的特点是刻画人性。通过作者的引导和读者角色的代入,我们会渐渐明白,在很多特定的情景下,人们普遍认为的至善会显得多么肤浅,而那些我们认为的人性至恶的东西其实也并没那么不堪,善恶,人性,都是最难琢磨的东西,文学不像科学,没有论据去提前证明、判定孰是孰非,我们往往需要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设身处地思索故事缘何而起,如果换成是自己,能否像书中人物一样处理得当?我们观看了别人的一生,同时也在学习、改善自己。像这样反复代入,反复思考,换位思考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而这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当然,亦有文云“书宜杂读,业宜精钻”。所以,除了文学方面的书籍以外,我对地理,生活哲学,散文类的书也破有兴趣。不过,我从来不看心灵鸡汤文。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种想法很傲慢,但我一直以来就认为所谓的心灵鸡汤是最无味的垃圾食品,是的,连调味食品都算不上。因为它们总是把人们快要嚼烂的一些理论反复强调,是某一群到达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所谓的“文人气质”而说出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废话,空话以及口号。比如说心灵鸡汤告诫人们“凡事努力了就好,过程最重要,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理确实是这么个理,但反复念叨并把它当做自己才干的一部分去施展不仅可笑,还分外矫情。举个浅显的例子,如果这位作家把这本书写出来却不能公费出版,不仅要自己掏钱出版而且连送人都没人愿意看,我想他真应该边擦鼻涕边抹眼泪,好好反思并后悔他成日家里念叨的这些个诸如努力、过程、结果之类的屁话了。又比如说,很多鸡汤文上会写道:“钱乃身外之物,物质只要能够应付自己的基本所需就好”,甚至不惜拿出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作为论据,但纵观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山顶洞人早就灭绝了吧,你若不为钱,又为何出书作文?与其被该类能振奋自己十几秒的鸡汤感动,不如认真读完一两本能带给自己一生感动的文学类书籍。
但可能又会有人要说了:“看书又没画面,多枯燥无味啊”。我认为此言差矣!看书,随着量的增加,脑细胞的运转速度会不断增快,也就是说,“脑补”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在这之后,书中的情节便会如放电影一样不断刷过你的脑海。当然,也正因为我提到的这个原因,当代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变得越来越不喜欢看书。科技在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我们随时、随地拿起的不再是书本,它正在慢慢地被手机替代,人们所谈论的也不再是当初的诗词歌赋、理想抱负,张口必定是谁和谁又出轨找小三了,就这样,当代社会的精神空虚便慢慢产生了。有电的时候,人们或许还感受不到这样一种空虚,但一旦停电,往往陷入一种集体性的精神恐慌。因为人们根本不知道离开了手机和电脑后自己还能干嘛!看不进书,想早睡却因为长时间的“夜生活”变得合不上眼,结果,立也不对,躺也不对,慢慢开始觉得活着也不对了。其实就算是在有电的情况下人们也经常感到空虚。看电影,玩手机,夜间2点入睡,隔天12点才起,白天已过大半,剩余的时间,电视剧一半,发呆一半。入睡前,刷完最后一条微博,和朋友发完最后一条晚安,失眠之际,辗转反思,我今天做了什么?我今天什么也没做。如何不感到焦躁无奈,如何不感到精神恐慌?其实,人的一生,除了学习,工作,恋爱,还有相当多的事情可以去做:读书,运动,旅游,交友,练字茶道插花等等,学得一技之长。人生,亦或说人的每一天,不正应该要像乔布斯所说的那句“把每一天都当做是人生在世的最后一天”一样去对待吗?只有这样去做了,在入睡前,我们才能够睡得舒心,同时明确地知道:今天做了什么,明天又该如何度过。
这是我个人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极其粗陋的理解。
3
再者,不卑不亢。顾名思义,说的就是在人前,我们不应该为自己的身份比别人低下或者家境没人家富裕而感到自卑,同时也不能因为自己稍微有些许的成就就觉得无比的骄傲。这对我们,特别是在外拼搏的女孩子来说尤为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包括“高矮胖瘦美丑”,“家境穷富”等等,大多数情况都是在我们不可控的情况下被赠与的,我说的被赠与,是随着自己的生命被上一辈人赠与的意思。也许你投的胎得稍微好一点,这没问题,我为你感到庆幸,你现在的确比别人过得好、有优越感得多,但是,说不定哪天这些个顶好的机遇就降临到了张三头上了,后天也有可能砸到李四啊。人生就是这么的捉摸不透而又反复无常。任何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资本都不足以成为嘲笑别人的东西。也许你在这一刻能够嘲讽得了别人的一无是处,但在另一个时刻,另一个场合,你必定也是别人所嘲笑的对象之一,所以何必呢?外在的诸如身份之类的东西并不是永恒的,谁知道风水轮流转到的下家是谁呢?我们需要做的,不更应该是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始终维持自己的信念——彼此尊重么?
《入夜随想——我和我人生的信条》4
最后,大智如愚。从小到大,我在别人的印象里可能都是“人来疯”,疯疯傻傻还癫狂。但在我心中,我把它理解成一种韬光养晦,为人处事的一大法则。换而言之,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别样的谦虚。在该出手的时候显示自己的才华,余者尽量谦让,也可以说是忍让,不以己之长压人,但以己之长服人,忍是一种生活态度,我更认为这是做人的一大学问。但话说回来,这并不是培养自己成为别人为所欲为可攻击、可欺负的对象,我觉得,通过你在非常时刻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你已经能基本树立你亲和而不失威严的形象了,有这种态度的人通常非常擅长保护自己。
《入夜随想——我和我人生的信条》5
至于自己为什么想要闯出去,我想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两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我的爸爸。当年爸爸读的是师范,在当时,老师这个职位就好比现如今最炙手可热的公务员岗位,是无数人心目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铁饭碗,所以即便爸爸各门科目排名第一,且同兼具音乐、书法、美术(国画)等多门特长,也没有选择继续深造,他选择在我的家乡——A市——工作并成家。和爸爸玩得最好的一个同班在A市当了几年小学老师后,觉得这份工作没什么太大的发展前景,从而选择了读研深造,于是现在的差别就变成了爸爸还在小县城当老师,这位叔叔现如今已经在我读的大学当了博导和副院长。当然,并不能说在县城当老师就低人一等,但是小地方通常都屈才,会让人觉得呆得窝囊。以爸爸的才华,完全可以冲出那个山城。何以这么说?爸爸现在虽然身在A市,但早就成为了《湖南教育》杂志的专栏作家,而且正在编写他的第二本书,A市向爸爸求画求字的人不在少数,教育成果颇丰,桃李满天下的同时还创办了A市第一个为学生创办的书屋——吾班书屋。这么说吧,我通身的本领加在一起也许还不及爸爸的三分之一。但他还是被淹没了。爸爸感叹当年没有继续深造时后悔和惋惜的表情,至今仍记忆尤深。
另一个例子是我高中的一位体育老师。人很帅,篮球打得很好,对工作也非常认真负责,和他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很好。他在我读大一的时候下定决心出来发展,差不多已年近中年。我那时候会常跟他开玩笑:“男人四十一枝花,为时一点都不晚哩”。记得有天晚上跟他通电话,他说他在茂名做和销售相关的工作,刚代表公司打完一场篮球赛,所以还是蛮兴奋的。我问他细况,刚开始他还很谦虚地对我说:“还在学习中”,我追问后才了解到他做得已经很有起色了。我当时就感叹道:“如果老师能早出去一点,肯定混得风生水起了,怎么说也至少是一位企业家了。”竟引发老师同感。
这两个例子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不能安于现状,不能安于现状!我得在我还能经得起折腾的年纪去折腾,虽然到最后肯定会寻得所谓“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但正是此番的追寻才更能凸显这句话的深度和厚度。况且男人40犹如一枝花,女人40恐怕早就人老珠黄了。
6
前一阵子想去看一部电影,碰巧同事刚看完回来,我就顺带问她电影好不好看,她答道十分难看,强烈建议我不要去看了。我笑而不语。别人越是这么说,我就越要去一探究竟,我就是要看一看它到底有多难看。
我这人就这样,做什么事情都喜欢钻牛角尖,反其道而行,越是前途艰难就越想挑战和突破,知难而进是我的特点,特立独行是我的标签,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是我的信念。而且,对于下定决心要去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到底,你总说我平时懒散,那是因为你没看到我暗地里的用功,至少我的毅力还很少有人能匹敌。我就是个这么个认死理的有时候傲慢到让人讨厌的桀骜不驯的还有点玩世不恭的丫头。
《入夜随想——我和我人生的信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