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牡丹的记载:“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春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从花色上分,牡丹系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
牡丹自古以来就引无数文人墨客的讴歌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里所说的芍药,其实就是牡丹。
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见牡丹的美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啊,开花时节惊动了整个京城。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了无数诗人和词家的赞美,其中尤以唐宋两朝为最多。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