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育儿心路:爱与控制

育儿心路:爱与控制

作者: 晓文123 | 来源:发表于2020-06-07 12:48 被阅读0次



    1

    闺蜜有两个“棉袄”,大棉袄10岁,小棉袄3岁,每日里累并快乐着。

    她聊起小棉袄总是满眼放光,聊起大棉袄总是长吁短叹。在她眼中小棉袄的调皮是可爱,大棉袄的意见是叛逆。

    作为一名资深“大棉袄”,我总是会站在大棉袄的立场,对她的偏心进行强烈谴责。

    闺蜜说:真不怪我说她,她总是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她的梦想是唱歌,唱歌可以给她未来吗?靠唱歌能养活自己吗?有那功夫不如好好学习文化课。

    我说,谁的梦想不是在反反复复的尝试之后确立的?她刚刚播了梦想的种子,你还没有让她尝试一下,就断然拒绝,从今以后,她不再编制自己的梦想,只在你的规划下过一生,余生该有多么无趣啊。

    孩子有梦想时,父母不是应该鼓励支持,和她一起探索可能性吗?孩子又不傻,当她发现一条路走不通时,一定会再寻找新的路,你陪她多试错几次,当她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梦想时,她人生的内动力就启动了。这样不好吗?

    闺蜜说:她现在特别爱“臭美”,衣服总是要自己搭配,买衣服稍不如意,就死活不穿了。

    我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这个年龄正是审美观的建立期,你不让她多多尝试,她又怎么辨别美丑呢?我们那个年代,父母要求我们头上不能别花卡子,穿衣服要朴素。成年之后不会打扮,总是素面朝天就好吗?作为女人,你不觉得我们的人生缺了点什么吗?

    闺蜜说:我说她就是想把我的经验传授给她,让她少走弯路,少摔跤,这也是爱她呀,你说她怎么就不能理解一个母亲的心?

    我说:我们总想把自己的经验给孩子,关键是我们的经验就是对的吗?她们继承了我们过时经验是少走弯路呢?还是绕的圈子更大了呢?

    2

    《原则》作者瑞.达利欧在一次失败之后,时常会问自己:“我怎么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

    他说,谁给出正确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答案的正确。

    “我怎么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当我们和孩子争执时,到底该听谁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的答案是正确的?

    这个喧闹的世界就好像无数个摸象的盲人在争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你摸到象耳朵说是扇子。孩子摸到的是象腿,告诉你是柱子。你不去摸孩子摸到的地方。而是利用权力把孩子的手直接拉到象耳朵处,让孩子摸你摸到的东西。说:“你错了吧,是扇子吧?”

    你用自己的偏执扼杀了孩子全面看问题的可能性,还悠然自得地以为,自己养了一个听话的孩子。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

    “把我是为你好!”

    当做是爱她。其实你的爱不过是控制。

    两年前,有则轰动一时的旧闻:“北大高材生王猛十二年不回家,拉黑父母的联系方式六年。”

    王猛写下万言书来回应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从小到大,他穿什么衣服、学什么科目、培养什么兴趣爱好、交什么朋友……无一不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

    物及必反是自然规律,最终王猛“冒天下之大不韪”冲出了“爱”牢笼。

    2017年《人际关系亲密指数报告》里提到,在9个国家、地区的亲子关系调查中 中国大陆得分排名倒数第一,100分满分只得了49分,未达及格线。

    是中国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恰恰相反,是太爱了,爱到无微不至。 只是这样的“爱”方向错了,越爱便越窘迫。


    3

    很多年前,一个雨夜,我和母亲从外面回家。我们商量好在楼下吃点东西再上楼,我说想吃盖浇饭,母亲没有反对,但到了饭店,她一定要让我吃碗汤面,说热热的喝点对胃好。

    那天,只是为了这么一点小事,我和她大吵一架。如今想来有些后悔,觉得母亲也是好意,但在当时那一刻却觉得受到莫大的委屈。

    记得,我冲她大喊:“什么都说是为我好,你就是在我眼前摆着满汉全席,如果是绑着让我吃,我也是味同嚼蜡。”

    我母亲就是一个特别爱操心的人,她感冒我们全家都要喝感冒药,她觉得有点冷,我们就都要加秋裤。

    读书时,母亲让我好好学习,不要看闲书,我偏偏学习差的一塌糊涂,看完了六个书屋的小说;工作后,母亲让我安心工作,不要瞎折腾,我偏偏是考完本科,再考研究生。

    回顾我的成长史,就像是和母亲的一场革命史。她拼命的想给我搭一张过滤风雨的网,而我拼了命的想从网中挣脱。这场拉锯战在我一次次的成功突围,和母亲热爱阅读、放弃固执之后结束。

    由此,我时常会对女儿说:“我不希望你太听话,你随时可以反驳我,前提是带着你的解决方案来和我讨论。”

    4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区分爱与控制呢?

    首先,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来看。

    有一次,台湾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出门游玩,龙应台一直询问儿子要不要去上厕所。

    安德烈不耐烦地拒绝了她,并且告诉她“妈妈,我要不要上厕所,难道我自己不知道吗?”

    龙应台便独自去了厕所,等到回来时,安德烈却继续问她“请问,你会不会问你朋友要不要上厕所?”

    龙应台愣了一下,回答说“不会”。

    安德烈又接着问她:“那你为什么要问我上不上厕所呢?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龙应台由此发现,在她的潜意识里,一直没有把孩子当完整的人来对待。说到底,是因为一直没有意识到,那个曾经年幼的孩子,已是一个独立于自己之外的人了。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要随着孩子成长,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你只是赋予他生命,不代表就要掌控他的生命。

    世上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之爱是剥离,而且这种剥离越早越好。

    其次,自己能做到的事,再去要求孩子做。

    有一天,妇女和她的儿子去拜访甘地。

    她来到甘地所在的地方,对他说:“我的儿子非常敬爱您,仰慕您,您让他做什么,他都会照做的。我想请您帮个忙,我儿子有糖尿病,却又控制不了吃方糖。请您给他点儿建议吧。”

    甘地让她带儿子离开,四周以再来找他。

    四周以后,甘地仍说:请您一个月以后再带你儿子来吧。

    又四周后,甘地对她儿子说:“我强烈建议你不要再吃方糖了,这都是为了保护你的健康,你能答应我吗?” 孩子回答道:“我答应您,一定会按您说得做!”

    妇女不解地问:“我不明白您为何不在四周前就教他这样做呢?”

    甘地回答道:“因为在四周前,我也常常会吃方糖上瘾。我跟你儿子有着同样的问题。我自己都这样,又怎么能给你儿子建议呢?可是,我下决心在四周内改掉过度吃糖的毛病,这样我才有十足的把握给你儿子建议。今天我有足够的勇气让你儿子听从我的建议,因为我就是个榜样,我给你的建议,我自己也做到了。”

    父母要求孩子好好读书,自己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父母要求孩子每天锻炼身体,自己从来不运动;父母要求孩子不打游戏,自己天天抱着手机不离手。

    你都做不到的事,却要强加与孩子不是控制是什么?

    所以,当你不知道自己对孩子施行的是不是非爱的控制时,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有没有平等的和孩子对话?

    我是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个体对待吗?

    我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做到了?

    我要求孩子去做的这件事是为了他成长?还是为了让他帮我完成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

    5

    仔细想想,孩子叛逆不是一件坏事。 孩子的叛逆往往是在探索人生,孩子在与环境、与人、与事不断的碰撞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才能不断提升,他才有更强的生存力。

    看过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父母都在无限重复一个愚蠢的错误——打断孩子本来会走路的双脚,然后给他拐杖,说“看来你走路,还是要靠我吧。”这不是爱,而是控制,把孩子牢牢抓在手里面,控制他们来爱自己。

    所以,不要以爱之名,行非爱之实!

    爱的基础是尊重,爱一只鸟是给它飞翔的自由、歌唱的自由;而爱孩子就给他选择的自由、拒绝的自由、爱的自由与不爱的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育儿心路:爱与控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cc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