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朋友圈“捡宝”

在朋友圈“捡宝”

作者: 雪绒球 | 来源:发表于2020-01-07 23:35 被阅读0次

    不知道大家每天会在微信朋友圈花多长时间呢?我以前几乎每天都要“逛”朋友圈,点赞、留言啥的,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直到最近这大半年,学校提倡放下手机用心陪伴,我认真“执行”,在家只要小妞没睡觉,我的手机都是放一边的。每个星期只是偶尔翻翻,有的时候甚至接连好几天都没有打开朋友圈。

    奇怪的是,这样一来,浏览朋友圈的效率反而更高了,还能“捡宝”呢。

    好几天前,珍珠老师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李一诺,你哪来这么多时间》,点开文章,上面的日期是2017年10月23日。

    为什么要注明这个日期呢?因为文章里引用的那个TED演讲的视频,我应该也是在当年的某个时间曾看到过。当时看完之后觉得挺有道理的,然后就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给忘了。

    直到看完这篇文章,我对“时间”才有更深入的思考,主要是反思自己为什么总是没有时间。

    先说说那个TED演讲视频,视频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算式:

    24×7=168-50(工作时间)-56(每天8小时睡眠)=62小时

    即除掉我们睡觉和工作的时间,一周当中有62小时是我们可以支配的。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62小时,还真不少呢,我都干嘛去了?我真的有那么忙么?

    回到文章,我意识到自己掉坑里了。这篇文章列出了影响我们很多人的三个大“误导”,分别是“我已经很忙了,所以没时间干更多事情”、“我最近太忙了,等我闲下来再去做”、“未来要慢慢规划,我还有N年时间来想”。

    我是一位宝妈,工作日8小时之内要工作,忙时8小时之外要加班,有时候甚至还得熬通宵,回到家除了吃的方面,关于孩子的辅导作业,亲子陪伴,洗洗刷刷,睡前故事啥的,几乎都是我一个人在做。很多时候会觉得很累,只想靠在沙发上,动都不想动。幸亏我们家没有电视,不然我会一直看电视,以“累”的名义。

    我从来没想过除了“躺尸”,我还可以选择去做我喜欢的事情,我还有时间去做我喜欢的事情。等我没那么累,休息够了再去做吧...

    相应于三个大“误导”,文章也列出了三个“真相”,分别是“你的活动永远会膨胀,直到占满你所有的时间”、“你永远不会有“闲下来”的时候”、“我们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在创造未来。你以为的N年,会在不知不觉中,趋向于0”。

    仔细想想,我好像从来都没有休息“够”过,常常是刷着刷着手机,就停不下来,直到不得不去洗澡睡觉,才撑着最后的那点力气去洗澡。真是应了文章的真相,不管做什么,时间总是会被填满。

    怎么破?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三个“法宝”:

    看清真相——抛开所有借口,认真想想这个事情,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做,先不要管自己有没有时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做了再说,办法总是会有的。

    设立限制——把时间分割开来,设立限制,把固定的时间用于固定的事。

    借他人之手——每个人都有惰性,所以加个砝码“借他人之手”,或是监督,或是辅助。

    作者就是用以上三个法宝,在“忙成狗”的情况下学会了弹钢琴。

    两步走:

    第一步,意识到你的“默认假设”。在我们的头脑中,有很多世俗的定义把事物分类,这些是重要的,那些是不重要的,这些是正事,那些是急事......这些定义像集体潜意识一样潜藏在我们内在的评判标准中,如果不仔细注意,是意识不到的。当我们真正想要做成一件事又迟迟没去做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这种思维定式影响了它的优先级。

    第二步,重新定义什么重要,以自己出发。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判断的标准是从自己内心出发的,不是从他人视角出发的,不是普世约定的,也不是为他人服务的。当我们带着觉察开始有意识地去界定一些新的隔断和标准,很多关于时间如何分配的决定就会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的结果。

    自问:

    如果生命还有六个月,我还会做现在在做的事情吗?我会做什么?

    我的墓志铭写什么?

    我今天做什么改变?

    我觉得以上的方法或许并不完全适合我,但作者的思维方式,会帮助我在面对人生的重大决定时理清思路。你说,这算不算是捡到宝了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朋友圈“捡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cj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