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死亡”这个让人害怕的话题摊到面前,徐徐展开。
在作者的老家闽南,老人们从六七十岁开始就在为死亡做准备。离世是个技术活,需要在老人确定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让家人把床搬到厅堂正中央,在神明的注视下离开,灵魂才能升天。所以老人们会组成“死亡观摩团”,成群结队去观看别人是怎么离世的,然后准备着自己的路。
在这么大的命题面前,谁还顾得上和妯娌拌口角,和儿子争对错?人间的事情不重要,甚至按照这种方法离世能否真的升天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面向巨大的未知的恐怖时,这里有条明确的路。有条明确的路,多难走都会让人很心安。
我对死亡也有着未知的恐惧,应该说不仅仅死亡,包括人生的“生、老、病、死”,都有着恐惧。恐惧源于未知,当我深入去了解我面对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东西时,恐惧才会慢慢减弱。就像当我第一次知道自己得肺结核的时候,那种恐惧深深攀附上了我。我不了解它,只是在印象中好像听过这种病的宣传,就感觉自己像是得了什么绝症,在医院害怕得哭了。但后来我慢慢了解了它,发现它并不可怕,认真服药,认真吃饭,认真睡觉,认真锻炼,它就会痊愈。我之所以在听到它名字的时候那么害怕,是因为我不了解它,这种害怕,是对未知的害怕。
我长到28岁,好像还不用面对太多的死亡。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外公的去世,当时我还在读初一,赶回老家时,见到外公规规矩矩地躺在公厅的长方盒子里,我有些害怕,眼神飘忽,甚至不敢看他一眼。第二次面对死亡,是在大三时做临终关怀,看到生命尽头的害怕与从容,妥协与留恋。我想我还是害怕死亡的,我一直没有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事情,如果对于死亡,有一条明确的路可以让人走,按图索骥,那是不是内心会安定许多,至少我知道终点通往何处,知道我该如何走到终点。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祭祀、阴曹地府、天条律令,是中国人对死亡最浪漫的诠释。人间的路走完了,就该去到另一个世界继续过活。这对活着的人、对正在死去的人,都是莫大的安慰。
人不能只靠吃东西活着,一个人生命中的鸡毛蒜皮和酸甜苦辣,就是别人有滋有味的精神养料。
到了某个年纪,或者人生的某个阶段,自然而然地就会开始思考,人到底为什么或者?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真的又意义吗?尤其是当你处在人生很艰难的时刻时,这种自我怀疑就更加深刻。22年B站有个火遍全网的视频,叫“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讲的是二舅如何在“悲惨”的命运中不声不响地与命运对抗。(“悲惨”二字我引用双引号,是因为在外人看来,二舅命途多舛,但也许在二舅看来,这不就是生活吗?)。这个视频是我在家养病期间看到的,那时的我也陷入人生低谷,也时常在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看完视频,我在朋友圈写下“突然觉得,人生不需要去刻意追求什么活着的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一个人的生命,就是由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组成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人生不过就活几个瞬间。十几岁时你能想到的是做不完的作业和没考好的分数,二三十岁时你能想到的是完不成的KPI和如何发大财,三四十岁时你能想到的是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等你越来越老,能回想起来的,绝不是后悔当年没努力工作,也绝不会后悔当时怎么不咬咬牙把房供了,你能回想起来的,是第一次看日出时的震撼,第一次看大海、雪山时的兴奋,是初恋的青涩、是婚礼感动、是孩子出生、是父母老去……所有的疼痛都将过去,大浪淘沙,剩下的只是几个瞬间,让你觉得我真真切切地活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