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贴过了,年货备齐了,就等着过新年了。童年的春节除了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不像现在啥时候都可以买新衣服穿。从大年三十午饭开始,吃饭就要上供,就是把饺子放到神灵的面前,一般就是财神、灶王和老天爷,一位一碗,谁也不用抢。各个大门的门口放一碗,供奉门神。每位神灵前面都摆一个香炉,点上一注香。摆齐了,点上一挂鞭,上供的仪式就算大功告成了。把各位神灵的饺子收回放到锅里,重新盛到碗里,让人吃,要不就是吃神灵的剩饭。大年三十儿的晚上叫除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守岁。大年三十儿子时已过,就是春节了。我们一般五更天起床,争着放头挂鞭,像现在的上投注香似的,叫起五更。
童年的我揉着惺忪的睡眼,看着母亲煮饺子,给神灵摆贡品,摆完贡品上香,灶王、财神、老天爷上三根香,门神一根香,剩下的在院子当中搓一堆沙土插上,算是供奉南来北往路过的不知名神仙。给每位神灵上香的时候,母亲都念念有词的样子,不知道在说写什么,我要是这个时候说一些亵渎神灵的话,母亲总是会呵斥一番。上过香,点上几挂鞭炮,供奉的仪式算是成了。
随后,小孩子跟着大人挨家挨户给长辈和邻居拜年,遇到关系近的,辈分大的,还要跪在地上,磕个头。所以,拜年又叫磕头。头是不白磕的,大人给烟抽,小孩给糖吃,去磕头的也不是空手去的,有带芝麻糖的,有带糖葫芦的,也不知道现在都带什么了,应该不带芝麻糖了吧。
磕完头,吃完饭,本村的磕完了,该去邻村的磕了,没有事儿的就找人玩牌去了。童年的我一般都是在奶奶家呆着,吃着糖,磕着瓜子,看着认识的不认识的给奶奶磕头的人。这样,年就悄悄的溜走了。
初一过了是初二,初二的早饭最有意思,也是吃饺子,但会在饺子里包一个几分钱的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会有一年的好运气,童年的我重来没有吃到过。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我的运气一向不好。吃完饭,母亲带着我,去姥姥家,七大姨八大姑的聚聚,乐呵乐呵。
从大年三十到正月二十四,我们这儿都算新年,吃饺子居多,每次吃饭都要上供,其实就是吃饭前,让神灵看看(也不怕他们眼馋)。老话说过了二十四,没有年节气儿。(不知道是什么寓意,因为太久远了,凋零在记忆的深处,捡不起来了。我们管春节叫年节,也叫大年节,应该是指年的节日。)大年初三一般是上坟,祭拜先人。大年初五,早早的放一挂鞭,叫送无穷。(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这里,叫小年,也叫小年节。有的地方把腊月二十三灶王日称为小年。童年的我感觉小年才是最有意思的,因为大年节只会放鞭和二踢脚(我们叫两响炮)。而小年节除了鞭炮外,还有很多烟花,种类很多,很是好看,就像城市的烟花节。
小年节这天,我们会吃一种叫“粘灯盏儿”的东西,是一种可以吃的灯盏儿。这是一种用黍子或是粘玉米面做成的东西,做成方块状,中间弄个小坑,插根竹签,竹签上缠着棉花,棉花用食用油浸泡,点燃以后,摆到神灵面前供奉,和大年节一样。有趣的是总会做几个小鸭子的粘灯盏,燃上了,顶在我童年的头上,说是可以防止害眼病,还有几只小鸭子带着火苗,乘坐一个小碗,荡漾在水缸里,却忘记了寄托的美好寓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