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5-14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anrrzh)

2018-05-14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anrrzh)

作者: 爬山小王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5-14 20:50 被阅读10次

闇然日章

55 人赞同了该回答

都说历史会不断重演,过去的事情会一再出现,对于这类说法,人们可能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但是,可能很少会有人真的去细究一下,历史到底是如何重演的?历史上的大事件,难道真的是一再发生而且惊人相似么?

我从小学起,就对历史非常感兴趣,除了课堂上教的那些历史知识以外,自己还看了很多课外书。一开始当然是看故事,但看着看着,就会发现好像有些故事前面都发生过,只是时间、地点、人名改了一下,其事件的本质,并没有什么改变。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历史上的一些大事件,看看其中惊人相似之处。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罗贯中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裂与统一,是贯穿中国历史的主线之一,在这一分一合中,就有很多的惊人相似处。

在我看来,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分裂时期(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我不是历史专业出身的,所以很多的描述可能不是历史学界的共识和常识,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而已,这个首先要向大家声明),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两宋辽金夏时期,而这三个时期,最终都归于一统,这个一统以及后续的发展,就很相似。

这个相似就在于:终结分裂、统一天下的三个朝代,秦、隋、元,往往在统一以后,存在的时间都不长,甚至可以算是短命王朝。而在三个比较短命的王朝后面,分别出现了三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久而兴盛王朝:汉、唐、明。

以下来看实例: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威望下降,天下开始慢慢出现分裂的倾向。至战国,则诸侯割据已经变成了新常态。最终,秦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如果从春秋时期算起,这次大分裂持续了五百多年。

但是,秦一统六国,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大分裂之后,仅仅十五年,就土崩瓦解了。经过短暂内战后建立起来的汉朝,却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持久、强大、稳定、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两汉时间跨度长达四百余年,如果连刘备的蜀汉政权也算上(事实上也是,刘备本来就是汉室宗亲,在蜀地建立的政权,本意也就是延续和继承汉朝正统的,并非自己另外立国),那刘氏子孙的汉朝国祚,时间超过四百五十年,是周朝以后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王朝了。而且,汉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非常巨大,独尊儒术、以孝治国、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影响了中国人两千余年的思想,都是在汉朝奠下的深厚基础;汉服、汉语、汉族,这些我们今天使用的词汇,也是汉朝对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一个明证。

以上为第一次大分裂结束及其后续。

第二次大分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间也有三百多年,虽然其中西晋曾经统一过全国,但维系统一的时间只有三十多年,只占整个大分裂时期的十分之一,故我个人认为这个“统一”可以忽略不计,整体上,自东汉灭亡,此后三百余年,中国都是分裂的。

至公元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中国,也仅仅是过了不到三十年,就亡於各地的民间起义,而取代它的,是一个不仅中国人熟悉,连很多歪果仁也听说过的强大王朝:大唐。

大唐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就不用我在这里多费笔墨了,它立国二百八十九年,虽然不如大汉,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了汉朝。可以说,汉朝是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以来文化的格调,而唐朝,则将其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以上为第二次大分裂结束及其后续。

我觉得虽然汉、唐两朝天下闻名,但它们其实是站在前面秦、隋两朝基础上而起来的,在很多方面,它们是对前朝有很大继承的。可惜秦、隋太短命,有点替汉、唐做了嫁衣的感觉。所以,我们现在一般都是把秦汉、隋唐作为一个时期连起来称呼,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这么两个伟大的先驱者。

汉唐两朝,还有一个大地方是惊人相似的,就是在它们的晚期,都是地方势力强大,乃至可以割据一方;中央则是被某一强大的割据政权所控制。最后,两朝都亡於军阀割据,在这一点上,后面的大明则和它们不同。

再来看第三次。

首先来谈一个问题:对于南宋,因为它只有南方半壁江山,所以大家都会承认它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但是北宋,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算不算是重新统一了全国?

我个人觉得不算。

唐朝灭亡后,经历了几十年的五代十国分裂,北宋重新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这些地方基本上是汉族人占多数的地区。而北方则被辽朝占据,西北方则是西夏,可以说,相比于汉唐,北宋的版图是大大缩水了,一些在汉唐时期属于中国的地方,在北宋时则被异族政权所占领,所以我个人认为,北宋虽然面积不小,但相比于汉唐版图,它并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统一的王朝,一些在汉唐时代归入中央朝廷的地区,当时则被不同于北宋的其他政权所占据,故此我把两宋时代,都归于分裂时期。同时代比较大的割据政权,分别有辽、西辽、金、西夏、大理、蒙古和吐蕃诸部等。

这个分裂时代的跨度,从907年的唐朝灭亡开始算起,直至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也有三百多近四百年的时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人开始逐步消灭其他政权,开始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疯狂而野蛮的征伐。他们的足迹远至今天的德国,在欧亚大陆上建立了四个汗国。而元朝,作为蒙古四大汗国中领地最大的一个,也是名义上的蒙古中枢所在,它的版图除了蒙古本土,还包括了前面所说的西辽、金、夏、宋、大理和吐蕃,超过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王朝,它甚至把一些之前从未属于中原政权的地方,比如吐蕃、比如现在归老毛子的西伯利亚,都囊括了进来,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无霸。

不过这个庞然大物的命也不长,从1271年元世祖确立“元”这个国号算起,到1368年元顺帝被赶出北京城,只有九十七年;而如果从1279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算起,则只有八十九年。这点国祚,不要说和汉唐盛世不能比,就是一向被认为残缺文弱的两宋,也享国三百十九年,都远胜于元朝。难怪乎日后满清灭明,入住中原后,大明的属国朝鲜,一直私下念叨“胡人无百年国运”,内心始终不肯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后来虽然表明上不得已归附清朝,公文材料需要用大清的年号,但内部有人一直使用“崇祯”年号,直至清末(你能想象某一篇文章的落款处写着“崇祯二百三十年”么?这皇上也太能活了,画面不忍直视…… 真心为高丽汉子的执着而感慨)。

元朝灭亡后,大明成了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立国二百七十六年(如果把郑克爽降清、明朝最后一位宗室朱术桂殉国算作是大明的彻底灭亡,那明朝的国祚有三百十五年),其辉煌程度虽然不如汉唐这么耀眼,但也有诸如郑和七下西洋这样举世瞩目的壮举。当时,日后的海上强国,什么葡西两牙、大英帝国,还都不知道在哪里睡觉,乃至整个欧洲,都还沉浸在中世纪的黑暗之中。

这是第三个大分裂时期及其后续。

这里面大的相同点,简言之,就是结束分裂的朝代往往短命,但它的后继者则往往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王朝和重要的时代。这一点,在秦汉和隋唐时期,尤为明显。

其他还有一些小相同点,比如,短命王朝都是亡於农民起义;而新王朝的建立者都是原先起义军中的一支;而汉唐两朝均亡於军阀割据,则是相似中的相似了。

那么,为什么?为什么会这么相似?

我不知道正统的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没有说法,甚至是否认为这是个问题(我是指惊人相似这种现象),但我个人觉得,在惊人相似之中,还是有迹可寻的。而这种规律,在秦汉和隋唐时期,显得尤为明显,所以下面的分析,就暂时把元明搁置一边。

秦隋两朝,都是大分裂的终结者,所以在结束分裂后,都需要有一个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重新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以符合大一统国家的需求,这一点,秦朝尤为明显,比如统一文字、度量衡、钱币、修长城、扩建道路,等等;而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虽然动静没有秦始皇这么大,但他的好儿子杨广却整了不少事,比如开通大运河、西灭吐谷浑、东扁高句丽,也是一代大有为之君。而秦隋两朝所做的这一切,虽然从国家乃至后世的角度来说,颇有意义和必要,但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民力和财力,所以着实苦了当时两朝的百姓。两朝百姓们被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所压迫,实在活不下去,只好起来造反。加之国家刚刚统一,全国民众的凝聚力还不是很强,有个什么动静,大家重新回到裂土而王的时代也没什么思想障碍,这一点,也是在秦末体现得特别明显。

而秦隋的继任者汉唐,一方面是吸取了前朝滥用民力的教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而另一方面,从某些角度来说,前朝已经把很多活都干了,它们现在只要享受成果就好了,也不需要太多民力去折腾事,所以建国之初,百姓就容易安抚,局面就容易稳定。而一旦挨过了建国初期的不稳定时段,几十年后,百姓对朝廷的认同感不断增强,那么只要没有大的施政失误,这个政权就能延续好长一段时间。

其次,领导人个人素质也很相似。

秦始皇固然是雄才大略,一生功业无限,却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犯了大错。被小人赵高钻了空子,把只懂享乐、智商不够的胡亥扶上了位,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当年长公子扶苏能够即位,可能秦朝就不会这么快灭亡。

而隋文帝杨坚,虽然才干气度不如秦始皇,但为人节俭,像土财主一样攒钱,所以在位期间,国家很不错;但到了二代隋炀帝,则几乎是个“秦始皇+胡亥”综合体,其雄略不亚于始皇,其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好大喜功也不输给秦二世,把老爸留下的家底全部折腾完,最后把命也搭进去。

反观汉唐两朝,初期的几位领导人都很优秀,汉朝的文景武三代,唐初的太宗和武后乃至玄宗,都是中国历史上数得上的有为明君;即使过了鼎盛期,汉朝尚有昭帝宣帝,到了东汉又有光武、明、章、和诸帝,而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也有宪宗宣宗等不错的领导人,所以国家在他们手上,起承转结,能延续数百年。

至于其他原因,我相信也是有,不过有些可能是看得见,有些则是看不见。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三次大分裂之后的重归一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下面再说一个历史上的惊人相似。

说起三国,大家一般都知道是魏蜀吴三国,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后三国”时代,只是这个说法一般不太被提及,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所谓的“后三国”,是指在南北朝后期,中华大地上三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南陈、北齐、北周。当然,此时还有一个小小的傀儡政权,就是延续南梁的“江陵小朝廷”,史称“西梁”。但它实在太小了,辖地只有江陵附近的几个县,又没有独立主权,所以一般不把它看成是第四国。

后三国和前三国,有一个不同处在于,前三国是北一南二,即北方是魏国,而南方是吴蜀两国;而后三国则是南一北二,即南方是陈国,北方是周齐两国。

但前后三国,归于一统的方式,却是惊人地相似。

先来看看前三国的统一方式。

公元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

再看看后三国的统一方式。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改国号为隋;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几个完全一样的地方:

1、最终统一全国的,不是三国中的任何一国,而是第四方。

2、第四方都是三国中最强国的权臣,其建国方式都是以所谓接受本国国君“禅让”的方式完成,其实就是篡位。

3、第四方篡国的时间都是在最强一国攻灭另一国之后。

4、全国统一的方式,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一国先灭了其中另一国,然后自己被本国内的权臣篡位,进而改朝换代。而新朝在稳定局面后,再攻灭三国中剩余的最后一国,完成统一。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

至于你要问为什么,对不起,我也没想明白,似乎从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必然的原因,也许,也许,这就是命吧……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是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的,我觉得,也算是一种惊人的相似吧。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出现东西或南北对峙的政权,往往是处于西、北方位的政权比较强,而处于东、南方的政权比较弱。而最后,则基本都是前者消灭后者。

我看了一下,好像只有明朝初年建都南京时,和定都北京的元朝政权对抗时,最终是明军赶走了元顺帝,算是一次例外,除此以外,似乎无一例外。

当然,我这里讲的东西和南北政权对峙,指的是双方都是比较大的、正统史书上记载过的正式政权,而一些小朝廷、不入史册的民间朝廷、非正式的地方割据势力,不算在此列。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看看是否如此:

战国末期,秦处西方,以一国之力抗衡山东六国,最终逐一灭之。

楚汉相争时,汉西楚东,最终汉灭楚。

三国时,北方的魏国、晋国,最终消灭南方的蜀国、吴国。

两晋南北朝,最终是位于西北方的隋,统一全国。

五代十国时,位于北方的北宋,最终消灭南方诸国(这里面有个北汉,算是在宋的北面,但它太小了,可以忽略)。

宋金元时期,最终是位于最北方的蒙古人,消灭了南方的西辽、金、西夏、南宋、大理、吐蕃等国。你说东方的蒙古人把西方的欧洲人打得魂飞魄散怎么说?嗯,这个算世界史,咱说的是中国史。再说,蒙古人最后不也没有完全消灭欧洲人嘛。。

明末,北方的后金,即大清,入关后不断消灭明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最终攻克东南方的台湾,统一全国。

后面的,大家也可以自己去想象……

那么为什么呢?

这个嘛,实在是有点诡异。要说听上去稍微靠谱一点的理由,那也就是西北方的地理位置比较高,面对东南方的政权时,占据地利,以后顺江东下,或者从山上下来,在军事上有优势,在心理上也有点泰山压顶的架势,东南方的挡不住。

还有就是,西北方的人比较彪悍,体格也好,能打,相对来说,东南方的人比较文弱,读书写文章可以,打架有点吃亏。

其实,上述两条理由听上去也有点不是特别靠谱,但是和下面这个理由比起来,可能还是要靠谱多了。

下面这个理由,是我在大学里偶尔想到的,二十多年以来,一直秘而不宣(不是不想申请专利,而主要是听上去太不靠谱了,说出来怕大家笑话我太愚昧,没文化),不过呢,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的思想负担也就不是那么重了。把这个不靠谱的理由说出来,博大家一笑吧。

为什么西、北往往强于东、南,乃至最终灭之?

是因为,从中国传统的五行观点来看,西方属金,北方属水;而东方属木,南方属火。五行生克的道理,是金克木、水克火,所以西、北方,往往最终胜东、南方。

如果你问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南京,能够打败在北京的元顺帝?嗯,五行中,也有所谓“相辱”的说法,就是有时候,少数时候,木太强大了,也可以反过来克制金;火太强大了,也可以反过来克制水。因为原来金水是克制木火的,现在反过来被克制了,就好像被原来的手下败将打败了,所以叫“辱”。所以,朱元璋的事件,我觉得应该是属于“相辱”。

而且,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在惯常的状态中,偶尔出现一点反常现象,也是这个世界的规律吧?就像现代所说的“黑天鹅事件”,概率很小,属于一般经验以外的事件,但还是有可能发生。

如果你看到这里想骂我,说这个五行生克太不靠谱,呵呵,我也没有意见。这个理由,本来就是我自己的一种臆想,没有根据,没有证据,只是说出来娱乐大家的,大家笑过就好了,也不必太当真啦。

当然,我相信除了我前面讲的这些相似,历史上应该还会有很多惊人相似之处,只是我们没有专门去调查研究而已。我想说的是,既然“历史重演”是有事实依据的,那么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就非常大了。因为你可以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中,比较准确地推测出将要发生的事情,而这种能力,会对你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帮助。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anrrzh)

by(北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5-14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anrrzh)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fs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