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朋朋精选
《哲思与海:一部诗意的哲学随笔》作者: [美]戴维·法雷尔·克雷

《哲思与海:一部诗意的哲学随笔》作者: [美]戴维·法雷尔·克雷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0-12-22 07:42 被阅读0次

原作名: The Sea:A Philosophical Encounter

ISBN: 9787540257699

内容简介 :

由于偏爱内陆的安全感和思维方式,哲学家日益放弃了对海洋的探寻,转而将它交给了海洋生物学家、探险家和诗人。但是,诗人偶尔会连同精神分析学家一起,将我们带回万物的本源——海洋。

人性、神性、悲剧性、无边的灾难之海与有限的生命,伴随这些主题,读者可以跟随作者在泰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荷尔德林、梅尔维尔、伍尔夫、惠特曼、尼采、海德格尔、谢林、费伦齐、弗洛伊德的论述中探寻人类与海洋的复杂关系,揭示我们的冲动、焦虑、死亡和爱。

作者简介:

戴维·法雷尔·克雷尔(David Farrell Krell),1944 年生,美国哲学家,杜肯大学哲学博士,布朗大学德国研究客座教授,德保罗大学荣休教授,曾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地任教,专攻欧陆哲学。曾编辑海德格尔著作《基础写作》(Basic Writings),译有海德格尔的《尼采》(Nietzsche),共著有16 本专著和3 本小说,如《海德格尔与生命哲学》(Daimon Life: Heidegger and Life-Philosophy)、《德里达与动物他者》(Derrida and Our Animal Others)、《棍棒和爱抚》(The Cudgel and the Caress)、《传染:德国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中的性、疾病与死亡》(Contagion: Sexuality, Disease, and Death in German Idealism and Romanticism)、《回忆、怀旧和写作》(Of Memory, Reminiscence, and Writing)等,在哲学、文学、诗歌等领域均有作品。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就我所见,这是一本仅有的谈论海洋和哲学的思想著作,作者真是挺厉害的,更为关键是他对海洋的那种热爱,让人感同身受

#  从科学上来讲我们对海洋了解很多,但是海洋对我们更为深层的影响,其实我们知之甚少,这本书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与海洋的关系

#  人类与海有着长久的、共同的相处经验,与它架构了各种关系。海洋是慷慨的赠予者,也是无情的掠夺者,还是命运堪忧的被侵害者。这些经历的多元性,很难定义人与海洋的准确关系,致力于这项思考的哲学,就是本书的宗旨。作者凭借从古希腊神话以来的海洋文明成果,文学的、神学的、历史的、生殖理论、生物分析诸般种种,解释两者的相异性、相对性和相类性。这些解释有时显得绕口艰涩,总体上,处于一种力求接近和正在接近的过程之中。面对大海的冥思,是有益的。

#  作者的这种文风挺特别的,看似碎片化,很散漫,但是语言又诗意盎然,关键是海洋这个主题挺有创见的,把海洋和哲学联系起来这样的著作很少

#  人类为什么被海洋吸引?作者在书中谈到到桑多尔·费伦齐的理论,费伦齐是弗洛伊德的门生和好友,他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开拓性的提出“生物分析法”。该分析法的主旨,就是费伦齐所说的“向海洋回归的逆流”。这个术语的意思是,海洋为诗人和科学家所推崇,被奉为生命的起始和源头,而万物也终将回归大海。此外,由于哺乳动物的胚胎是在羊水中妊娠,而羊水又恰好是胎儿在母体中孕育时所需的生理盐水,据此,费伦齐认为,这是人类在生理发育过程中需要找到海洋替代物的表现。这个理论蛮有意思的,书中还有很多关于海洋的奇妙思想……

贰:

“我们一心渴求,

翱翔于浩瀚无垠,

却总可望不可即,

我们需要忠贞不渝,

无论前途后路,不必去看,

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

如同摇曳在海上的扁舟。”

这是《哲思与海》的封面所写,这让读者不禁反思这么多年来对海洋的认知是不是太局限了,当看到那句:“召唤我们的不只未来和死亡,还有海洋”时我们更加确信,海洋是我们的起源地,也是我们最后的归宿。

那当你看海时,你在想什么?

海洋至今对我来说依旧是那么的遥远,印象中的海洋总是那么的神圣,从来没有想过它会是我们人类的起源,而我所有关于海洋的好奇在《哲思与海》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哲思与海》是美国哲学家戴维·法雷尔·克雷尔所著,他作为杜肯大学哲学博士,布朗大学德国研究客座教授,德国保罗大学荣修教授,曾经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多地任教,对欧洲哲学颇有研究,曾经编辑海德格尔《基础写作》,译有海德格尔的《尼采》,共著有12本专著和三本小说。

《哲思与海》作为一部诗意的哲学随笔,里面不乏作家对海洋、对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的探索,正如书中费伦齐所说:“海洋不仅是生命的发源地,而且也是最终归宿。

本文将从这本书的章节顺序来大致的分析作者所罗列的对海的认识以及研究。

”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这一章开头便引荷尔德林的诗作为全书的主题,罗列了歌德以及泰勒斯对海洋的理解,但重点仍然在阐述荷尔德林对大海的印象,荷尔德林对海的依恋全都融入到了他的诗中,本文开头所引就是他的诗,更打动人的还是他告诉我们,不要只盯着未来,也不要对过去耿耿于怀,不妨就”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如他所言,或许只有大海才能随心所欲吧。

弗洛伊德认为“海洋般的感受”,但作者认为这其实并不成立,作者直接表明他写这本书只是为了“海洋般的感受”,而不是其他的需求。林吉斯的狂喜秘诀更是让人着迷,他让人们放弃直立的姿态,放开对事物的控制,置身大海的怀抱,其实有点像我们佛教里面所讲的虚空状态。

“养膜”一章对费伦齐的《对生殖力理论的尝试》的第六章进行了讲解,我们这才得知人鱼并不是人和鱼的结合体,而是半神半人。我们一直以为溺水是最危险的,其实脱水是最威胁生命的,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每次洗完澡后嘴巴会特别渴,或许这也跟我们的的海洋属性有关吧。

”灾难,向前还是向后?”一章对费罗齐的一些作品和理论进行了分析,向读者解释了一个新的名词:“饼酒同领主义”也就是“两头索取”的意思,更是提出所谓“海洋随心所欲的方式“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活下去,这一观点可以说是让人耳目一新,多了一份动力。

“万物充满了神”一章开头就表明泰勒斯无比希望与海邂逅,这一章大都是对泰勒斯的讲述,同时也不乏对尼采的《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的讨论,其实不管是讲哲学还是讲生物学,作者一直秉承的观念就是海洋是不可或缺的。

“克洛诺斯之泪”一章主要讲述了谢林“神的哲学”这一课程,海洋是否包含了苦涩的味道和刺激气味,其实就我们目前的生态来看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其实作者之意并不在此,波塞冬表现出来的沮丧本质其实也是大海本身所具有的,作者重复的讲到其实谢林的整个神话哲学都是神衹的女性化。

“那些溺水的人终究溺水而亡”一章主要讲述了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一些小说,从《泰比》中的主人公探索岛屿到《玛迪》,《玛迪》可以说是麦尔维尔以海洋作为中心意象的代表作了,其实我们对他的《白鲸〉更加熟悉一些,它也在探讨个体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意义,它和〈皮埃尔〉可以说是麦尔维尔最伟大的两部作品了,中学时代读〈白鲸》只觉得生命值得敬畏,生命如此脆弱,如今再看才发现那那是一本关于海洋的书。

“拍岸的浪与时间水滴”一章是对前面六章的一个总结,对海德格尔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伍尔夫的《海浪》进行了全面讲述,海浪尽管波涛汹涌但也不乏温柔,那句“我爱之人,尽情去爱吧”也是每个人的呼唤。

看完《哲思与海》我们不禁有了一种冲向海洋的冲动,不管是晦涩难懂的海德格尔的哲学,谢林的神话哲学,还是荷尔德林的诗,大都传递出来的是对海洋的迷恋和未知,正是因为未知,才会有各种形式的东西来承载海洋的意义。

选书的确是一件让人苦恼的事情,我们可能都会形成自己的心里定势,会回避某些书,比如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知识,除非是专业所需,不然我们是不会翻开他的,随波逐流已经成为了人生常态,可要想改变是何其的难呢?

大海之所以随心所欲,或许与它无所求有关吧,《金刚经》有言:“一切有为法,皆为梦幻泡影,如梦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或许这也是大海之所以迷人的关键所在吧,既有惊涛骇浪,又有柔情,海的辽阔无垠正是如此。

叁:

当然,现在没有人能够完全相信这样的溢美之词,而过去也没人相信。特别是到了现在,我们这些世故之人还在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高更的梦幻画作,以偏颇和居高临下的心态阅读D.H.劳伦斯的小说和文章。我们确信这些都是异想天开的卢梭主义。

引自 第六章 那些溺水的人终究溺水而亡

弗洛伊德认为所谓的“海洋般的感受”对他来说并不成立在《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中,弗洛伊德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该故事表明他会对本书第一章的全部内容表示怀疑。故事说的是他把自己的著作《一种幻想的未来》送给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就是罗曼·罗兰。关于弗洛伊德对宗教彻底的批判,他的这位朋友也表示赞同,然而罗兰提出的反对意见是,弗洛伊德忽略了宗教情感产生的源头。根据弗洛伊德对罗兰意见的解读,这个源头是“一种绝...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简书个人主页查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思与海:一部诗意的哲学随笔》作者: [美]戴维·法雷尔·克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hr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