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直以来,牛顿,爱因斯坦等,都被人称为“天才”。如今,回想起自己的教育经历,才发现自己也竟然觉得“天才”就该放在高高神坛,然后远远的膜拜。
当然,他们的确都是天才,都有着非凡的成就。但是还在小学阶段的我,怎么能够理解“天才”意思?我幼小的脑库中也只有“非常聪明”一词与之对应。
但是在课本中,老师的讲解中,爱因斯坦应该是很厉害的人物吧?于是,就从这种教育中,崇拜权威的种子其实就在我们幼年时就已种下。
崇拜权威的种子种下之后,其实很难剔除它,它让我对这些高高在上的天才们,感到敬畏与尊重。这种敬畏与尊重让我感到与之疏远,并且执意的,自愿的去相信他们的理论,他们的观点。
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观点理论都能被奉为圭臬,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会是绝对真理。每个观点都有被推翻的可能。
02
爱因斯坦,离我那么遥远,一瞬间,又离我那么近。遥远是因为,我曾把他放在高高的神坛之上,这个神坛,不是我个人建造的,而是大众赋予的,让幼小的我,望而却步,顶礼膜拜。
而他这时,却又是这么的近。是因为阅读了《爱因斯坦传》之后,我意识到,天才与伟人不是一朝练成的,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脉络。都需要经过生活的百般锤炼,才能在某个时刻散发出光彩。
爱因斯坦也是从一个小男孩逐渐变成一个大人,他是个浪荡不羁,风流多情的普通人,他在毕业之后的四年里,也如现代毕业生一样,找不到合适职位。他也会为生活而低下头,他会在朋友间开小玩笑,也会在讨厌的人背后说坏话。
我敢打赌,假若我在小学或者中学读了这本书,那么我也一定会喜欢上物理世界,至少我会开始学会观察身边事物,并且去思考事物为什么如此发展。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运动,速度,方向的口诀。
当某个事物的概念被钉牢在人脑中,其实也就限制了其想象与发展的空间。比如当问时间是什么,有人回答钟表,但牛顿认为时间是微粒,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是波,柏格森认为时间是绵延。
那火又是什么呢?大多数人第一反应:火不就是火吗,你问的这都是些什么智障问题?是呀,这些问题在很多人看来都很弱智。就像爱因斯坦小时候一直有的一个想法:如果我以光速追赶一束光会怎么样?
03
很多时候,我们的想象力,我们的质疑能力,其实就是在灌输式教育这片温水中慢慢消失殆尽的。或者,你可以想想,你有多久没有对身边存在的事物,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了?
一个社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学校将乘法表和周期表背的有多好,而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起想象力和创造力。
越发觉得,大学强势蜕变营的课程打造是非常有必要的。帮助更多的朋友,在思想上独立,能做到合理批判质疑,在行动上,无畏执行,做到思想与行动的双重蜕变。
不做社会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做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做一个有个性的人。因为只有在个人精神中才能提出新的思想。
这是我的责任,或许也会成为我今后的使命。
『质疑』与『想象』便是我从这本书中所收获巨大的,锻炼自己的批评能力,想象能力,就是在打造自己的独特性,稀缺性,而非流水线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