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约瑟夫·布罗茨基

约瑟夫·布罗茨基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美籍俄裔犹太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40年5月24日,布罗茨基生于苏联列宁格勒,1955年开始创作诗歌,197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后移居美国,曾任密歇根大学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诗集《诗选》、《言论之一部分》、《二十世纪史》、《致乌拉尼亚》、以及散文集《小于一》等 。
布罗茨基高中没有毕业,靠自学阅读了希腊和古罗马神话、史诗,钻研圣经。后开始系统研究当代外国诗歌 ,并开始自学英语,攻读英美文学。最后成为大学客座教授,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和全国艺术与文学会会员,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作品特色,浓郁的抒情性、音乐性强烈的视角效果,使得他的诗歌丰富完美,深邃完奥妙,受到极高的评价,被评为“世界诗人”。
布罗茨基认为:“文学有权干涉国家事务,直到国家停止干涉文学事业。”
古土老师带着我们赏析了罗茨基的诗《我坐在窗前——致列夫·洛谢夫》
我说命运玩着不计分的游戏,
有了鱼子酱,谁还要鱼?
歌特式风格再度胜利,
让你兴奋——无需可卡因,或大麻。
我坐在窗前。窗外,一颗白杨。
......
以及《我总是在念叨,命运――是游戏——致列·利夫希茨》
我总是在念叨,命运――是游戏。
既然有了鱼子,我们还要鱼干什么?
哥特式风格终将胜利,会靡然成风,
就能够摆脱羁绊,站立起来。
我坐在窗前。窗外是一株山杨。
我爱得不多,但刻骨铭心。
......
1987年,由于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布罗茨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年他47岁,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96年1月28日,布罗茨基在纽约因心脏病突发于睡梦中离世,享年55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