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北京,有时思念家乡,惦记老家的父母。
虽然距离不是很远,也就3小时车程,但因为去年和今年是疫情时期,所以回去的次数少了。
2020年,是大年三十晚上11点半从老家河北保定容城返回的,怕封城。而去年过年,2021年,则根本没回去,因为要核酸检测。
从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到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都是对故乡的怀念与描述。
家里,院子的柿子树、核桃树,还有大片的各色各样的月季,每到时节,都灼灼其华,妖娆妩媚。
父亲的自行车,母亲的四轮手推座椅,是他们出行的工具,必不可少,又陪伴多年。
已经不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年代了,但对老家的记忆,对故乡的牵挂,总是不经意地在心底升起,微起波澜。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道理确实如此。
有些道理,可以坚持己见或固执己见,甚至可以强词夺理,而当我们真实的体验到时,才知道老祖宗的话语,不是虚构,不是妄言。
当一个人年岁渐长时,已没有年轻时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开始有所顾忌,有些退缩,也有些宽容。
故乡,所以让人留恋,所以让人牵挂,就因为根在那里,小时候的时光,都永远的留在了那里。
故乡,是我们感到平和宁静的地方。
在这里,可以放下伪装,脱下盔甲,卸下负担,重新体验那小时候的我们。
现在的故乡,已经成为了一个很想回去,但久住又不适应的地方。
就犹如我们小时候去串亲戚,着急想去,又着急回来。
故乡,几十年间,人来人往,人聚人散。跟家里通话,父亲有时会说谁去世了,而没有说过谁家生孩子了。
看来,一个人的离去,是比出生更大的事情。孩子小,以后还有机会见到,而逝者,则再也没有相遇的可能。
愿每一个逝去的人,其往后的生命,都化作太空中的一颗星星。
每个人的故乡,都可以写上几篇或十几篇文字。
我们更熟悉的,更留恋的,更难忘的,不是现在,而是以往小时候度过的时光。
故乡,犹如一根隐形的风筝牵线,总在时不时的跩着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