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易经》day052-文化与文明

《易经》day052-文化与文明

作者: 君子重威 | 来源:发表于2022-12-06 11:19 被阅读0次

    “文化与文明”通常会被人们混为一谈。但是,《易经》的卦象告诉我们,文化与文明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现代社会中,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呢?

    18世纪的时候,英语中出现了两个单词:一个叫culture,一个叫civilization, culture翻译成中文叫做文化,civiliza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文明。那到底哪一个字比较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呢?我们可以根据《易经》来判断。《易经》里与此相关的卦有好几个:第一个是离卦,离就是光明的意思,大放光明。所以它的涵义比较偏向于文明。

    当我们想到离卦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一个与它相错的卦,这个卦叫做坎卦。坎和离这两个卦总是同时出现,因为有光明就一定有黑暗。当一个人的外在身份地位向上发展提升的时候,这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可能正在向下沉沦。所以一个人外表很亮丽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格外小心,因为他的内心可能很丑陋,否则他没有必要装扮外在以遮掩内心。再比如我们去购买物品的时候,那些外包装越是漂亮的东西,其质量就越可能有问题。从这种辩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就会意识到其实离卦也是充满了危险的。

    还有一个卦叫做贲卦,贲卦有一个与其很像的卦,叫做噬嗑卦。噬嗑卦跟贲卦两卦都像一个大嘴巴,里面塞满了一个硬东西。只不过这个硬东西的位置不太一样,一个哽在上面的部分,一个哽在下面的部分。

    一个人,如果嘴巴里面有东西哽着,是非常不舒服、不好受的。那应该怎么办呢?有两个基本的办法:要么把它咬断,要么把它吐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把它含在嘴里,慢慢地融化掉。我们看小孩子吃糖的时候,他是一下吞下去,还是立马把它吐掉,亦或是含在嘴里自得其乐?可以很容易想象到,当然含在嘴里,让其慢慢融化才是比较愉快的。与这种情景类似,人们受到一种观点、一种思想的影响,受到一种风俗的熏陶,使自己的性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这就叫文化。

    英国、美国、法国的人,他们是比较偏向于civilization,就是文明。所以他们希望漂亮,希望吸引别人的眼球。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期望与实际就相差比较大。从《易经》的观点来看,文化的 “化”是很传神的。西方人倾向于解决问题,我们读完《易经》就会知道,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就会接踵而来,所以问题是永远都解决不完的。一个人能有多少时间,多少精力,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呢?因此我们就换一个角度,我们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化解问题。就是说把问题化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到最后就很轻松愉快了,好像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大家不要误会,这绝不是单纯的推拖拉,而是合理的推拖拉。加上“合理”二字,境界就完全不同了。一个人如果盲目的推拖拉,一定会惹人讨厌。但是合理的推拖拉的真正精神,叫做事缓则圆。

    我们从离卦、贲卦、噬嗑卦的外形来看,离卦是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口。这个卦的上爻跟第四爻是阳爻,第三爻跟初爻也是阳爻,整个卦象就很像人的两个口。噬嗑卦跟贲卦(图46-2),就好像人的大嘴巴里面含了一个小东西而已。这个东西很小,但是它很硬,弄得人很别扭。我们从中也可以联想到,人类的文明也好、文化也好,实际上都是从嘴巴生出来的。嘴巴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舌头,就是口舌。文明从口来。这个口,除了吃饭、喝东西以外,最可怕的一个功能就是会讲话。

    从《易经》的卦象中,我们看到:“文明”就像离卦,“文化”则像噬嗑卦和贲卦,而这三个卦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离不开“口”。因为在文字没有诞生之前,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是口口相传的。由此看来,口会讲话是件好事情,那为什么又说:最可怕的却是口会讲话呢?

    人会讲话是好事情,怎么会是最可怕的呢?因为祸从口出,一切是非都是从嘴巴里惹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慎言慎语,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常讲,某个人口舌太多。口舌太多的意思,在今天就叫做意见太多。正因为每个人看法不一样,立场不一样,感受不一样,所以必然存在着诸多相互对立或者相左的意见。如果某个人恰好没大没小,什么话都敢讲,就很容易惹出麻烦来。这其实也是民主过度造成的恶果。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言论自由好不好?当言论受到控制,没有自由的时候,言论自由确实是值得期盼的事情。可是当我们获得了言论自由的权利以后,社会之中很可能就没有公义了。越是不懂道理的人,讲话时声音越大。我们常常看到: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讲话时的声音很大,老年人讲话时声音都比较沉稳。正是因为小伙子讲话通常欠缺考虑,得不到重视,所以才加大音量以此增加自己说话的分量,以求引起别人的关注。这就像夏天的鸣蝉,虽然身体很小,可是叫起来声音却大得出奇;身形庞大的动物,比如老虎、豹子,它们发出来的声音往往是很低沉的,这就是自然的协调与配合。越不懂事的人越霸道,因为他所知有限;具有渊博知识的人,反而遇事越小心,越不敢武断,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有条件的。

    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讲沟通,其实“沟通”这个词也是翻译过来的,英语中叫做communication,西方人的文化、文明发展出communication,是很自然的过程。但是我们把它翻译成沟通,这就糟糕了。什么叫沟通?跟谁沟通?如果从《易经》的角度,应该怎么翻译呢?应该译成商量。我们常常说有事好商量。大家聚在一起一商量,就很容易商量出一个好结果,这个过程是很愉快的。但是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说沟通。大家可以试试看,如果你去找领导说:领导,我们来沟通一下。你看看他脸色有什么变化。我们现在讲话的时候,很少去注意听话者的感受,这是现代人最严重的毛病之一。所以我们去找老板的时候,最恰当的表达应该是这样的:我有一件事情想跟你商量一下,不晓得你有没有时间?这样才对。商量跟沟通绝对不一样,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才好。我们很多词语就是因为翻译的错误,才造成了理解上的困扰和行动上的障碍。

    当人们碰到困扰的时候,常常会想起一句老话,叫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我们的很多事情都是惹事生非,都是自己惹出来的。天下本来没有事,反而自己惹了一大堆事。如果不信我们可以做个试验,你可以站在街头上,把头抬起来,假装东张西望地乱看一番,我保证不出五分钟,周围的路人都会跟你一样东张西望。其实他们也不晓得自己在看什么。最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停下脚步,驻足观看,最终造成交通拥塞。

    “庸人自扰之”,就说明天下本来就没有什么事情。什么叫做事?事就是生虫,蛊卦就叫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装着东西的器皿,如果它保持通风,那么里面的东西还能够保存得久一点。如果它是不通风的,里面很快就会生虫子。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刚开始会觉得很顺畅,大家也都是很讲道理。可是不出三天,问题就出现了,就生虫了。天下的事情是不是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问题呢?其实不一定。可是那些本大可不必担心,但又偏去担心的事情,到最后都产生不好的结果,这就是庸人的悲哀。

    人与人都是为着一定的目的才走到一起的。所以人们在一起就一定会有事情,遇到事情要慎之又慎。一开始就要做长远的打算,多想想这件事可能会产生什么后遗症。如果不去未雨绸缪,一旦碰到棘手的事情,人们就会很忙乱,手足无措。只要出现这种状况,同时大家又都着急把事情尽快解决,又会平白无故地生出许多枝节,最终搞得不可开交。小事变成大事,原本不严重的事情现在变得很严重,这是很糟糕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把“文明与文化”混为一谈,认为二者只是同一概念的两种叫法。但是,文明与文化之间,不仅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文明”在有些时候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是“文明”?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良的影响呢?《易经》的卦象,又会告诉我们哪些解决方法呢?

    我们谈到文化、谈到文明的时候,一定要有个观念,这个观念是《易经》告诉我们的,那就是:文明以止。这个“止”是很重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连文明都不能够无限地发展下去。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越文明越好,其实这种观念是很可怕的,文明也要适可而止。我们读《易经》读到现在,应该有个共同的认识:任何事情,如果做的力道不够、做的差那么一把火的时候,人们会觉得不愉快,但是一旦做的过度,产生的问题就更严重了。

    所以,适可而止才叫合理。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讲求均衡。因为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发展精神文明,两种文明要阴阳并重,要互相融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饿着肚子、没有饭吃的时候,无论你跟他谈什么,他都不会听,因为现在他只关心怎么才能把自己的肚子填饱。可是如果他吃饱了以后,还继续吃,就会吃出很多病来,我们叫它富贵病。其实当今社会还有一种更加严重的病,我们把它叫做文明病。为什么叫文明病呢?就是因为文明的发展带给我们很多的后遗症。现在我们经常说“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以前哪里有这种问题呢?这就是文明带来的一些毛病。因此,天下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我们一定要有这种共识。

    人们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意见,并且每个人都急于表达出来,所以很容易吵吵闹闹,产生矛盾和纠纷,制造出很多事端。我们发现,人类走到现在,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二战之后建立的联合国也已经运作了很久,为什么始终不见功效?我们一直讲地球村,讲到现在,还是吵吵闹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整个人类缺少一个共识。所以,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大家一定要达成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是什么呢?这种共识只能是:普世价值。人类有了普世价值以后,在共同的基础上去发展不同的文化,然后求同存异,才能解决诸多当下所面临的棘手问题。这是我们今后要走的唯一一条路,我们把它叫做和平发展。

    文明的发展要适可而止,那么,“文化”的发展是不是也需要我们人为地加以控制呢?现如今,各种“名人故里之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争”等文化争夺战也在不断上演。这种所谓文化归属权的争夺,能够争来真正的文化吗?如果我们人为地去努力经营,是否也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文化呢?

    最近有人告诉我说,他读了曾国藩的传记之后,觉得曾国藩智商很差。这个人接着说,曾国藩去应试,考了很多次都没有考中。相比于左宗棠、李鸿章这类人,他实在太笨了。我听了,就回答他说,我们都姓曾,但是据我所知,曾国藩的智商最起码比我高很多。他居然还听不懂,不能够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那就没有办法了。大家想,一个智商不高的人,终其一生会有那么大的成就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只能说这个人没有读过历史,因为他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没有。曾国藩死了以后,清廷追谥他的号叫做“文正”。这个“文正”是很了不起的。老实讲,要想获得一个带“文”的谥号,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个人起码是个进士,如果连进士都不是,那还算什么“文”呢?

    我们知道,左宗棠是没有考取进士的,没中进士,死后连个“文”都扯不上。他自己觉得这样下去,就跟曾国藩差得太远了!那怎么办呢?当时左宗棠正带军在新疆打仗,战局非常紧张,他就上了一个表章给慈禧太后,向慈禧太后请假回乡去考试,考进士。慈禧太后一想,前线战事这么紧张,你偏要在此时回乡去考试,那怎么行?所以慈禧不答应。同时慈禧周围的智囊团告诉她,左宗棠请假回乡考试是假,以此机缘要求死后追谥“文”是真。慈禧太后是何等聪明的人,她一听就说,好,他也不必回去考了,赐给他比照进士,将来给他一个“文”字。那么,左宗棠这样做是不是得了很大的便宜?其实没有。我们现在读历史会发现,其实他是得不偿失的。因为清廷后来追谥他的谥号叫做“文襄公”。这个“文襄”跟“文正”差得太远了。“正”就是经理,“襄”就是襄理。他一辈子只能当个襄理。所以我相信,如果他早知道有这么一出,一定会说,当初干脆不要去搞这个名堂了,你爱怎么谥就怎么谥好了。

    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文化,就明白文化就是自然的演化,而不是靠人力去争取的。但是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他们都喜欢人为操纵,这样发展下来就是文明。而我们中国人是讲文化的,叫做人文化成。

      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演化,而文明则要适可而止。那么,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文明要怎样“止”,才算“止”的合适,文化又是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之后,才演化出文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易经》day052-文化与文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mw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