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前几年的时候,我对双11的热情比对任何一个crush都更饱满也更持久。
一般提前一个月开始列购物清单,计算怎么下单最优惠,拉着亲朋好友各种凑单,研究商家五花八门的双十一活动,前几个小时打折,赠品,满减……
没有办法,女生就是有很多东西要买的啦,漂亮的衣服,可爱的配饰,昂贵的化妆品以及准备囤货的日用物件。
最后经过一番对购物车的加加减减操作,看似每件东西都便宜了不少,但是最后算算总价,数字惊人。
之前在网上也经常看到为双11省吃俭用的例子。
为了买一套化妆品吃了半个月的泡面,为了换一部新手机在网上开了各种贷款……
我也曾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爸爸妈妈给的生活费有限,又不好意思为了买昂贵的东西再向家里开口要钱。
只能在生活费里精打细算,把自己的恩格尔系数一降再降,实在不行就用花呗先填补一下。
我吃遍了食堂里最便宜的饭菜,奶茶和零食更是想都不敢想。花呗欠款的感觉也并不好受,像有一块石头时时刻刻压在心里。
即使这样钱永远也是不够的。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休无止的。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究竟是那些东西的真正价值吸引了我们,还是那些东西背后的符号意义在左右着我们的想法。
我们总以为拥有了那些东西我们就能逃离现在的平庸,立马改变我们现在所处的无聊又困窘的境地。
但其实我们的消费只是在为我们的心理买单。
后来在一次搬家的时候,我发现那些曾经心心念念的东西到了自己手上,并没有发挥出像博主们吹嘘的那么神奇的功效,它们最后的归宿大多都是在不知名的角落吃灰。
徒增了我搬家的烦恼。
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了:
咬咬牙买的衣服根本不适合我的风格,只是模特精妙的角度加上氛围感一时吸引了我的眼球
买的大牌口红的使用率还不如我十几块钱一根的国货唇釉
去年买的付费课程到现在还没有打开过
…
我们看到了太多广告,太多营销,他们极力向我们展示较为光鲜亮丽的一面,让我们误以为,消费和享受才是主流文化,世界上只有我们过得普普通通,买不起一只大牌口红,对奢侈品牌也几乎一无所知。
他们先入为主地告诉我们世界和社会是怎么样的,以此达到他们的目的——掏空我们的钱包用来填满他们的。
“18岁女孩一定要有的一只口红”
“女孩总要有一两个大牌包包吧”
“女人对自己好就是要多买点喜欢的东西”
结果就像《制造消费者》中说到的一样,
“消费者的自由不过是在他人强加的一堆东西中进行选择的自由。”
同时下单的快感在一瞬间会带给我们一种轻松感。
好像付钱之后就不用再做些什么了,不用任何努力和实质性的付出,只需要买单就能获得我们想要的那种精致的完美人生。
可我始终认为,我迫切地想要变美,变优秀的心理不应该成为资本家眼里的猎捕目标。
我身边也有一个女生追求极简主义的生活,她说自己买东西,舒服够用就可以了。
犹豫买不买的时候就不买,从来不为买而买。
账户上越来越多的积蓄远比到手的东西更让她快乐。
所以其实我们生活的幸福来源远不止消费一种,变精致变优秀的秘诀本来就藏在我们自己身上。
买再多大牌化妆品不如先仔细跟着化妆博主练习自己的技术,买再多学习用具和打卡资料不如先踏踏实实办好这几天的学习任务,买再多新衣服不如看看自己衣柜里的闲置怎么再回收利用重新搭配。
也不要超前消费,无论看起来多么好的东西也不值得以负债的压力为代价。
消费永远是暂时的,而最好的幸福感始终来自于投资自己。
最后祝愿大家能够不被消费主义绑架,合理安排自己的预算,过上既省钱又舒舒服服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