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好。很高兴在我烦躁之时读到战友文章《在麻烦的世界礼遇小确幸》,让我在感触生活不易的同时跟随作者步伐寻找自己的小确幸。
个人感觉持续写作与锻炼确实非常相似,在一段时间的持续后,激情燃尽时也许无法从当下的写作中立马获得快乐,甚至于可能是痛苦。但形成了惯性习惯之后,将会收获快乐;反之,一旦落下,再次形成习惯又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俗话说,趁热打铁真的非常有道理,一晾就过去了多天。当时乍看题目,就有种迷途中看到灯塔的兴奋,也有种偶遇知音的感慨,看来任谁都可能遇到低潮,只是大家看待的方式不同罢了。战友是那能从逆境中寻找希望,从麻烦中看到幸运的人。我愿意结识这样的作者,也希望成为这样的战友。
作者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麻烦不断的世界、小麻烦的应对、小确幸的礼遇。文章三个部分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从提出问题到被动应对问题,升华至主动营造惊喜。
首先,第一部分作者提出近期的麻烦不断,包括工作事项、孩子照顾、生活琐事,一众麻烦纷纷袭来,打乱作者的世界。惊闻大学的一位老师突然病倒,深感他就是一个被生活、工作极度压榨到连睡眠都不能保证的中年人。回想年轻人,哪一个不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想要大干一场的,可惜,都变成了一个个完全的中年人。
由自己的感受、老师的遭遇、年轻人的回溯,给我们展示了小麻烦的世界。这里,一方面给我们展示了小麻烦的累积效应;另一方面展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在这个世界一句话可能就是点燃油桶的一点火花,也是压死中年人的最后稻草。
节日出游碰到一对吵架的夫妻,年约30,一儿一女,儿子约5岁,女儿周岁内。本是让人羡煞的年龄,拥有着儿女双全的家庭,却在公众场合大吵起来。细细聆听方知,本没有什么天大的过错。女方感觉男方付出少、赚钱少,自己为家庭付出多、赚钱多,除了忙工作还要照顾好两个孩子和家人。累积的怨气就在当日外出忙碌的旅途中爆发,不可遏制地再次数落起男人的不是,直到下车两人仍在相互指责,甚至于大谈离婚之类。
儿女双全的家庭亦会面临着众多问题的困扰,一旦处理不当将会带来更大的问题,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小麻烦的累积效应,如同呼啸的海潮一波接着一波儿涌来。
非常认同伏尔泰的那句话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如果说对于旅行,山高路远是外因,那么鞋里藏沙就是内因。咱们说,内因为主,外因为辅,一切外在的小麻烦都是在内因的作用下才会起到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会越来越多,一旦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迎接,或者每一个未能很好处理的问题都会成为一个包袱。伴随未能处理包袱的加重,中年人的崩溃都是悄无声息的。修炼自身以应对环境才是根本之道。
其次,第二部分作者提出小麻烦的应对。
紧接上文的小麻烦,作者开始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引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健康老年研究中心主任卡洛琳·奥尔德温的研究,将此类现象称之为“慢性日常麻烦”。想到此前心理学学习中提到的两类创伤:一种是短暂剧烈的创伤,比如地震、火灾造成的创伤,一类是长期不稳定的创伤,比如家庭暴力、学校歧视造成的创伤,后者就是这类慢性日常麻烦的表现。虽然短时未能显现其危害,假以时日将会造成突然而深远的影响。如同长久浸淫在染缸中的白布,终日的浸泡,将使染色的效果更加持久。又如生活中的坳铁丝,虽然无法一下折断,但通过持续地拗来拗去,使其发热、疲劳,最终出现断裂的一刻。以上专家的解读,及生活中的案例都在向我们揭示“慢性日常麻烦”的深远影响。
接下来,作者例举朋友及自己的案例,说明遭遇日常麻烦时的不良影响及不当处理。明确告知,慢性日常麻烦会让人有压力感,导致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人自然容易患病。
有心的读者就很好奇,怎么办呢?于是,作者提出认知疗法中的观点,ABC情绪疗法告诉我们,影响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于事情的看法,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如何反应。不论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还是古人智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应对,都在教授我们如何改变对于事情的反应。因为作者的正确应对,小麻烦也会在这种“有意识”的消遣中逐渐烟消云散。诸君肯定疑惑,哪怕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也不清楚应当如何正确地认知。这就如同,幽默不是学习而来,而是深刻经历得来。
第三部分,小确幸的礼遇。
作者并未止步于小麻烦的应对,而是继续升华:主动创造仪式感+被动悦纳小确幸。
身处不确定时代,减少不确定感的方法就是主动创造仪式感+被动悦纳小确幸。前者是指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仪式感的营造,让每一天富有不同的意义。具有这种意识和能力,既是对于自己当下的奖励,更是对于未来正确认知能力的锤炼,长此以往形成良性正向循环。后者是指当你认真过好每一天时,在生命的长河中必有不期而遇的惊喜和幸福。我们不能改变世界,让各种小麻烦不再降临,但可以通过自己的主动努力,改变认知,让我们在不确定的麻烦世界里拥有更多确定的微小幸福。
为此,作者倡导我们都做“生活家”,流行的说法是形容生活中有很多经验以及灵机一动的智者,他们专注于生活情趣,对琐碎的日常有着特殊的顿悟而勇于尝试和体验。既然为人,不是机器,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需求,而生活是所有身份和需求的底层逻辑。各种身份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嫁接在此基础之上的,生活如同地基,只有地基牢固,其他的各种标签才有积淀。而“家”是对在某一方面做出成绩人员的尊称,故此,我们“人”的追求应当是“生活+**家”的复合。为了这个目标,作者提出三点建议:
一、 加强对真善美的感知能力,专注于生活情趣而不是失意瞬间,聚焦美好而不是麻烦;
二、 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面对各种小情绪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处理;
三、 多多制造生活中的“小确幸”“仪式感”“小欢喜”,中和各种小麻烦带来的坏情绪。
诚然,想要时时处处满意很难,但从享受小确幸开始,慢慢享受心中预期的幸福和满足并不难,作者的方式是静静读书、照顾家人饮食、用心欣赏生活,懂得其中道理,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小确幸。
感谢作者毫无保留的分享,感谢战友的小确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