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砖成镜—禅宗的教育智慧
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父母,应该了解的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的故事。
先说一个禅门公案: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怀让)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邪!”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
先解释一下公案中的两个人物。老师怀让,禅宗六祖慧能(也就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和尚)的学生,曾跟慧能学禅,是佛教禅宗中有名的禅师之一,其对禅宗最大的贡献,是培养了学生道一(仅此一人)。据《中国禅宗通史》记载,在道一成名前,怀让其人鲜为人知。
一,学生道一,有人称他为禅宗七祖。因其俗姓马,故也尊称为马祖道一。据《坛经》机缘品记载,当年慧能曾对怀让说:“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也就是说,慧能曾预言了马祖道一的禅法将称雄于天下。事实上,道一的洪州禅是中唐最大的禅系。道一法师是江西省历史上108位名人之一,道一法师的塔在今静安县宝峰寺内。
这个公案看起来并不难懂。上段讲怀让发现了道一具有学习禅法的潜力,但学习方法不对。怀让没有直接告诉道一(如果直接讲,道一也未必能接受)。怀让设了一圈套,其实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启发策略,在道一的庵前的石头上磨砖。一天二天无所谓,时间长了,就引起了道一的好奇,问,你天天在石头上磨砖做什么?怀让说,磨作镜子。道一当然十分吃惊,“砖头能磨成镜子?”见道一落入圈套。怀让立即反问,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又岂能成佛。
既然方法不对,那如何才是正确的?怀让又打了一个比方。说有辆牛车不走了,是打车,还是打牛?道一没有回答。后面,就是怀让对“道或佛性”的解释。道一听后大悟。禅的关键在悟不在坐,也因此入了怀让的门下,成了他的上首弟子。
这则公案中,两点启发最大。
一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道一这么有潜力的人,都需要启发,何况一般品质的学生。所以,对教师而言,在教学中要学会启发学生,要循循善诱。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小学生的问题,很多都是老师或家长的问题。”家长其实也是老师,对家长而言,在子女的教育上,同样需要学习启发式教育。
其二是,看问题要区分现象和本质。牛车和牛的关系,就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本质往往是隐藏在现象后面,不容易看清,甚至看不到。当遇到牛车不走时,不少人恐怕是“打车”而非“打牛”。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这一现象特别明显。很多家庭子女的问题,其实就是家长的问题。
欢迎讨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83814/d4a5762e431224d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