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情况下,自然教育遇到的困难比以往的更为多,从根本上来说,一个机构的存活现在就遇到了生死问题,谈扩大、理想就有些奢望了。
一、活下来
以往不管是个人或者机构,观鸟或摄影团、亲子、学校研学、营地、冬夏令营,在招生层面,可以全力的把精力投入到去开发新课程,开拓或提升本身的资源或营销手段,相对是比较单纯的企业运营即可。
但是疫情的来袭,课程做好了无法执行,研学团无法成行,旅游和外出全面受限,国际就不用说,国内的跨省、跨市、跨区都存在着制约,不确定的疫情发展导致的管控使学校、家庭、个人十分谨慎,不能出来,不想出来,再好的课程和营销都无能为力。
因此根据实际现状,需要做小区域小跨度的课程或者活动为主,因此场地独立性显得尤为重要。然后是小而精的户外体验或室内手工课程会容易实施。
当然,大活小活、脏活累活,什么活都干,活下来才有可能。
二、练内功、蓄能量
课程和活动的减少,从业者可以有更多时间静下心来真正的苦练内功,课程的提质和教材的丰富是现阶段需要着重关注的点,将标准化和机构的个性、理念融合,导师素质的考核标准化,课程执行的标准化,课件的标准化,教具的标准化,理念传达的标准化,对外形象的输出标准化。
制定指导文件和作业标准,提炼后以简洁、简单、有效、可操作性高的方法在内部进行推动,设立奖惩。
加强内训,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将已有课程优化和调整,期待可能的更宽松的疫情应对政策的红利。
三、对手
双减下,学科培训高潮已退,自然教育的被选择可能加大,经过疫情淘汰,剩下的机构无一不是精英,如何在疫情淘汰后剩下的精英自然教育机构中脱颖而出,是个不小的难题,学科教育的巨头有可能的介入,可能将在行业内又掀起一股资本浪潮,被人选中或被针对其实都无法预料到结局的好坏。
以上,只是自然教育的本身角度。我个人一直主张,自然教育的课程和市场化本身对于现阶段国内机构的发展来说只是打造品牌和养人的基本盘。这一切主要是为政企项目服务。
主和次
在整个大环境下,政府采购对于机构来说才是盈利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也需要自身多元化的发展和能力,更大的可能是场地的获得,按现有机构的规模,做商业的拿地、开发都不是现实的。傍大腿,做配套做服务,是对政企工作的基本指导;林草、自然资源厅、教育主管部门的项目,对于自然教育机构来说是会更贴合,大项目、拿场地、大体量,才是关键,做好政企联系沟通和服务是一个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方向,是企业发展扩大的主要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