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肠胃不好”?
从表面上来看,肠胃不好体现在症状上。
有些人主要是消化症状,比如胃胀、吃东西不消化、烧心、腹胀、腹泻或便秘。
而另一些人,则伴随着其他的问题——疲劳、怕冷、焦虑……
但究其根本,每个人遇到的”肠胃不好“都是不一样的。
有些可能是简单的感染,用些药就会好;有些是简单的菌群失调,吃些益生菌就好了。但当真正需要用到“调理”这两个字时,所面对的问题可能就是长期而复杂的。
慢性炎症、食物不耐受、菌群失调、自身免疫、肠道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激素不平衡……
众多的问题可能交织在一起。
对于复杂的问题,像“少吃辛辣油腻”、“多运动”、“少食多餐”的简单建议是苍白无力的。
而真正有用的方案,背后会有一个系统的认知。
那肠胃不好要如何调理?一定要牢记这两点:抗炎饮食+昼夜节律。
1.抗炎饮食
许多消化问题都伴随着慢性的炎症。
各种胃炎、肠炎自然不用说,而像胃食管反流、功能性胃肠病之类的问题,背后也有炎症的因素。
而食物对于炎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些食物会直接引起炎症,比如糖、过度加工食品和过敏的食物。
同时,食物能作用于肠道菌群——健康的菌群是能“抗炎” 的,而紊乱的菌群则会“促炎”。
此外,食物中的许多营养物质能起到调节炎症的作用——从维生素A到维生素D,从海鱼中的DHA到浆果中的多酚。
而抗炎饮食,就是通过吃正确的食物、避免错误的食物,来减轻炎症,从而修复肠胃。
抗炎饮食的核心理念有3点,分别是避免发物、调节菌群和保证营养。
在避免发物层面,就是要避免吃一些容易促进发炎及刺激性的食物。比如小麦、鸡蛋、牛奶、大豆、酵母等。
在调节菌群层面,要注意“阶段”性调节。
我们都知道,膳食纤维,包括益生元和抗性淀粉,能喂养肠道菌群。
但也要根据症状分开调理,比如在存在持续的腹泻时,以肉为主食、并减少淀粉和纤维的摄入,反而能够较快地缓解症状。
在调理时,也要注意食物的多样性,比如肉类,应包括家禽、淡水鱼、海鱼、海鲜、红肉、动物骨头、皮肤与内脏、也许还应包括昆虫。
植物需要多样,应兼具陆地植物和海洋植物,并尽可能吃出一道“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虹。
2.昼夜节律
什么时候吃,也许比吃什么更重要。
地球自转,日升日落,光与影的变换是世界的基础配置。为了让内外协调统一,地球上的生物都需要按照节律去生活。
事实上,我们的消化系统自上而下都受着昼夜节律的调节。
口腔的分泌是节律性的——白天分泌更多的唾液来消化食物,晚上分泌更多的抗菌物质防止细菌滋生。
胃肠的蠕动是节律性的——白天和晚上,胃、小肠、结肠和直肠的运动都表现着各自的差异。
肠道细胞增殖是节律性的——肠道细胞的DNA合成主要在深夜,而细胞分裂主要是在一天的前半段。
此外,消化液的分泌、肠道屏障的功能、肝脏的代谢、菌群的组成,都遵循着规律的昼夜变化。
肠道有肠道的生物钟,肝脏有肝脏的生物钟,菌群有菌群的生物钟。
所有的时钟规律运转,消化才能健康。
而许多人们不注意的生活方式,恰恰会扰乱生物钟,造成消化问题。
比如,肠道中重要的免疫细胞——第三类先天性淋巴样细胞(ILC3s,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就间接地受到光照的调节。
ILC3s细胞在调节肠道功能、炎症、感染和菌群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错误的光照,会让这些免疫细胞“迷路”,从而造成肠道功能的紊乱
——包括肠道屏障反应受损、肠道菌群失控、肠道易感染性增加,以及脂质代谢失常。
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症、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一些肝病和肠道癌症都与昼夜节律的失衡有关。
而至于调理肠胃,调理昼夜节律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事实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解决某些长期的身体问题,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需要有耐心——对自己,对身体。到最后你会发现,不管是解决健康问题,还是处理其他人生上的大问题,回到根本,我们只不过是需要学会如何生活而已。
如何与食物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
当你做正确的事情,时间会给你答案。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