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爱玲的印象之一“对人对己,皆是冷静而挑剔”

张爱玲的印象之一“对人对己,皆是冷静而挑剔”

作者: 庞书雷 | 来源:发表于2017-06-03 23:45 被阅读0次

“十点共读”六月份第一本书是《张爱玲传》(6月1日 - 10日),其中第2天共读中对她心态的描述,可以作为理解张爱玲的重要参考

“  张爱玲保持着冷眼旁观,将冷静而挑剔的眼光投向周围的人和自己,于众人的种种反应与行为中看着人性。 ”

这段文字的语境和上下文,摘录如下,以增进理解:

————————————————————

1942年12月,日本人进攻香港,张爱玲的学生生涯被迫中断。几年前因为欧战,她未能如愿去英国,这一次她毕业后赴英国深造的计划再次受挫。

此前她一心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战事使她能够直接与社会照面,她的个人经历与对社会、历史、人性的更广大体验衔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验世界。

张爱玲是个冷眼的旁观者和体验者,战争映现在她的眼中,不是政治色彩、民族色彩,而是灾难性质。在这个意义上,战争等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日军飞机轰炸英军的一座要塞,紧挨着港大,她和同学们躲到宿舍最下层黑漆漆的箱子间里,听外面机关枪响,如同雨打残荷,有说不出的惶恐和恍惚。

战事期间,到处乱作一团,人生的安稳显得极其脆弱。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环境中的不和谐相比,更是无从捉摸、无从控制,因此不安全感也就来得分外强烈。

由此,张爱玲升腾起关于个人命运的玄思:社会、历史的运作有如天道无亲,个人渺小而微不足道,面对人生的沉浮变幻,人唯有茫然和惘然。

佛朗士教授是张爱玲在港期间最喜欢的教授,参加志愿兵操练期间被哨兵误杀。这个玩世不恭的教授入伍无多少“志愿”的成分,只是不欲有异于众,谁知竟莫名其妙送了命。

佛朗士教授的死,让她对个人命运感到惶惑,她颇有几分动情地感慨道:“想不到‘练武功’竟送了他的命——一个好先生,一个好人。人类的浪费……”

更多的时候,张爱玲保持着冷眼旁观,将冷静而挑剔的眼光投向周围的人和自己,于众人的种种反应与行为中看着人性。

她当防空员,战火纷飞之下,躲到人群角落中看书;当医院看护,忽略病人的大声呻唤,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病人死时还欢呼雀跃。

张爱玲在香港战事中感受到的一切,全都浓缩在这段文字中: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

相关文章

  • 张爱玲的印象之一“对人对己,皆是冷静而挑剔”

    “十点共读”六月份第一本书是《张爱玲传》(6月1日 - 10日),其中第2天共读中对她心态的描述,可以作为理解张爱...

  • 对人对己

    【原文于2011-03-23 01:24:10发布于网易博客http://davidou11.blog.163.c...

  • 对己对人

    对自己节约一点,有利于身体健康。对别人慷慨一点,有利于心灵健康。

  • 为人篇

    孝顺 善良 对人对己 诚信 于人于事 稳重 让家人亲人朋友放心 担当 责任与担当 冷静 遇事冷静 解决问题是能力 ...

  • 议人请先思己,谁都不是圣人

    人总是这样 对生活挑剔,对同学挑剔,对朋友挑剔 对亲人更加挑剔 可是独独忘了要对自己挑...

  • 对人便是对己

    此时我的内心一片空白 白日里那个张牙舞爪的人 竟在此刻收起了一身的刺 是什么使她如此 是怒火吗 她把白日里的怒火 ...

  • 对人、对事、对己

    对人,要宽容 待人豁达大度、胸怀宽广,这是一个人具有良好修养的外在表现。 古人云:“君子要...

  • 你不必完美,也能活得很美

    完美主义者是痛苦的,对己对人,事事苛刻,时时挑剔,在完美的表象背后,藏着一个对自我、对世界不满的受苦灵魂。 我就是...

  • 张爱玲:让文字噬骨销魂

    “她没有爱心,以至于生活在冗语的冷光当中直到逝世。张爱玲对人对己,一直彻骨地凉薄。可惜,张爱玲并没有满足她的这个愿...

  • 能伤害你的人,往往是你最亲近的人——《半生缘》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她的故事可读性极强。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张爱玲用冷静而挑剔的眼光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爱玲的印象之一“对人对己,皆是冷静而挑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zm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