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书友,今天和学勇每天读一本书,我们要分享的是《我们如何思维》。杜威被胡适先生称为对中国影响最深的西方哲学家。在1925年1月。这本书被当年的文化名流,像胡适、潘家洵、李小峰等学者推荐为“青年必读书”。杜威是20世纪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哲学创始人之一。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样的实用主义哲学杜威就是创始人之一。同时他的学术的成就并不仅限于哲学的领域,更涵盖了教育学、社会哲学、心理学、美术和宗教。他的学术著作仅目录就有125页面。
同时杜威与中国有极深的渊源,在1919年的5月份到1921年的7月份,杜威到中国讲学,在北京、上海、山东、陕西、浙江等13个省市演讲了数几次。现在,在很多民国的文化的政史上,对杜威先生的中国之行有了大篇的报道,对中国的现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胡适曾经说过,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位外国的学者在中国的思想变得影响有杜威这么大。在这本书中,他们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我们说创造力和创造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的思维。但人的思维的本质是什么呢?而这本书就讲了我们在思维时的不同过程。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讲了什么是思维。思维训练对我们的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探讨了逻辑。逻辑是思维的重要的部分。分享了我们在逻辑上的很多基本的概念,比如说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判断,什么是推理,什么是经验与科学思维。什么是演绎。这些我们现在用的非常广泛的逻辑方法。
第三,讲了思维的训练。对中国的教育影响深远就是这一部分。我们如何来培养我们的思维?比如他认为,孩子从小的活动实际上是他的身体的行动,是一个智力的问题。也就是说,孩子有效的活动对智力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从活动、从语言、从观察等方面发挥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
思维是我们非常见得的一个词,像逻辑思维,就把思维作为他们的公司的核心的部分。到底什么是思维呢?各位书友,你认为什么是思维?我们一般意义上讲我们认为思想就是思维。很多时候,对同一个字的不同理解就造成了冲突和矛盾。这本书把思维做了四种含义的区分。最广泛意义上的,凡是在脑子里想到的都可以说是思维。第二种,是指我们对自己并未直接看到、听到、嗅到、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第三,是指人们根据某种征象地或者某种证据,而得出的自己的信念。这种含义又分为两种: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并不能多想,甚至完全没有想根据何在,就得出了自己的信念。很多的谣言就是这样。另外一种情况指的是什么用心的搜寻证据。最后这种称为思考和思索。
思维指的是我们用心的搜寻证据,确信证据充足,而形成的信念,称之为“思考”。各位通过今天的分享,你可以看自己在生活中有多少是成为用心搜寻证据而得的信念。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加一个前缀,实际上,我们还不是很确定是怎么样。这是我们的推断,推断的信念也许在未来得到证实。而在当下,总是带有一定的推测的成分。
我们先来看我们为什么思考,思维的原由是我们遇到了某种困惑或者怀疑。或者怀疑并不是自发的发生,而是遇到了某种困惑和怀疑,是由某个具体的事物来引发和激发起思维。不管对一个孩子,对一个成年人,如果我们不顾他是否经历过那些令他烦恼和困难,就一般性的要求他思维,就像我们不能够把我们自己的头拎起来一样。
为什么我们要设置很多困难的场景让孩子考试,实际上就是让他们体验那样的困惑,激发他们的思考。或者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的设计就是给孩子设计一个个的困难和怀疑,不断的超越它。让孩子在过程中养成思维的习惯。
思考对我们来说价值是什么呢?在这本书中有一位英国的哲学家说:进行推理或进行思维,可以说是生活中的大事。人们需要每一天、每一小时,对自己并未直接观察到的事情加以推断。这并非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而是因为这些事情本身就很重要,关系到自己的职业和事业。我曾经专门和一位在现在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家交流,我说你日常中接触过很多的政治家和企业家,那根据你的观察和思考,你认为他们是如何成功的,或者说是他们所成功的最大的要素是什么。他思考了片刻,或者说他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他告诉我:真正取得成功的,大成功的人,往往会对一个事物的发展的趋势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前瞻,不断反复的思考和判断这样的对前瞻的思考是否是准确的,通过实践的印证不断的修正自己的思维,而这决定了他取得了长久的巨大的成就。
借今晚思维的分享,让我们更加的有了认知。既然思维这么重要,那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思维都是比较正确和合理的呢?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培根曾经总结出人们为什么会有思考的错漏和错误呢?把它归结为四个原因:部族、市场、巢穴、剧院。
第一,人们通常惯用的一些错误的想法或者诱惑。比如说,人们说月子里面不能洗澡。这实际上就是人们惯常的采用的想法和做。
第二,市场。人们的来往和交流彼此互动中形成。
第三,错误者本人的个性,在个性里面,可能要提供执着。
第四,某一个时期的时尚和丰足。比如,现在的人可能都喜欢减肥,而这就是社会现象。
既然这样,我们看到还有哪些呢?第一,有一些人自己不喜欢不爱动脑筋,不肯认真的思考和检验。第二种人以自己的爱好代替理智,以自己的情绪来代表。都是以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是进行理性的思考。第三种人确实希望能够遵循理智,但是思维不够开阔,见识不够宽广,实际上我们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思路更加开阔、见识。
我们说,思维的逻辑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我们先要搞清楚那个困难和难题是什么。
第二,到底是什么,定位和意义是什么。
第三,我们要想到一些可能的方案和解决办法。
第四,我们对我们这些方案和方法的联想想法进行推理、总结。
第五,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来肯定或者否定我们的结论,就是我们确定一个信念,或者放弃一个信念。这和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类似的,在逻辑中有两种基本形态:归纳和演绎。所谓归纳指的是从信息到处一个综合的情况,另外一种是从一个整体,回溯到一些具体的现实。比如说我们看到中国的天鹅是白色的,美国的天鹅是白色。然后我们的结论是世界上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就是归纳。演绎是什么,天鹅是白色的,所以中国的天鹅是白色的,美国的天鹅是白色的,而这就是演绎。
这两种不同思维的运动,决定了我们的可能得到的结果。世间万物是不能只讲逻辑的,因为很多时候,意识给我们提供的是控制和掌握,很多的无意识过程,给我们提供了新鲜的自发性的行为。
在分享的最后,要说,一个人对人和事务所直接接触,所获得的鲜活,但可能狭隘的经验。从我们的知识传播中,比如说读书、上课、阅读中所获得的广泛的经验,这两者的关系可以把它表示为近和远的平衡。因为在大量的知识之下,你会发现,现在我们通过百度可以快速的获得大量的知识和内容,这时候很有可能会淹没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即使那个经验是狭隘的,但它失去了鲜活、失去了更加圆满、更加有意义的人生,而完全来自于百度,失去了思考。所以真正的传播既包括了我们这样的过往知识经验的导入,也包括了一个人切身的体验,而思维就是这样的一个平衡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