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常常跑步或游泳的人会不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开始跑步或游泳之前都得进行几分钟的热身活动。不然脚踝扭伤或者小腿抽筋都是常有的事。但不知道大家在写作文之前,是不是提笔就写还是也有这样的“热身”活动?
很难讲,对不对?仔细想想,我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就常常会有这样的酝酿过程或者称之为构思活动。提笔就写的时候也有,但特别少,多数情况是因为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我就很有想法或有倾诉欲望;又或者在写的过程中夹杂着这样的自我倾诉,就是自己说给自己听,把自己当成是第一位读者。这样的情况下,写的过程才可能是非常流畅的。正所谓“成竹在胸”。就好像煎鸡翅牛排等之前,得用小刀将肉质厚实的地方划拉开,撒上少许调料腌制,这还不算完,讲究的食客会用温热的手对食材进行按摩,美其名曰“入味”。你可别不以为然,天下事都有相通之处。咱们写作文跟这运动烹饪是一个道理,事前“预热”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人一定会说,我知道,这“预热”就是列提纲、打草稿嘛,小学老师早就教过了。非也非也,今天我说的“写作热身”并非是简单的列提纲、打草稿,这些都只能算是热身的结果。我理解的“写作热身”是指思维的运动热身,可以叫做“思维的发酵”,就是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找到自己的写作灵感的过程。再借用一个比喻,就像做馒头之前的揉面、发面、醒面过程,它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添加,而是找到并建立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或者说帮助学生找到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这种过程需要花费的时间可短可长,一是看教师的点拨力,二是看学生的领悟力,可能还要看预期的写作目标。打个比方,假如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要完成一篇题为《我的植物朋友》的作文,光坐在家里闭门造车大概是没办法写出有趣又生动的文章的。有心的妈妈会带孩子去室外找找素材,去听一朵花的开放,去看一棵树的变化,实地地去观察,才能写出真实的感受。老师呢,也可以这么去做,李镇西校长在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他带着学生到自然中去上语文课,或者不去户外,但一定要在写作之前帮助学生唤醒他们的体验记忆,而不是简单地布置一个作文题。比如可以用视频的方式情境带入,也可以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因为一个班级里总有爱说会说的,也有不爱说不知道怎么说的,不必强求每一个都能说,但这样的过程是不能减省的。
即使有了这一过程,你会发现有些孩子仍然需要一些时间来构思。所以,作为家长一开始在家里辅导孩子写作时,一定要沉得住气,不必要求孩子体验完了就立马成文。但如果这样的训练多了,成文速度一定是很快的。你们也会发现虽然很多老师已经做了这样的“写作热身”活动,但仍然有学生写不出来或写得不顺畅,为什么?家庭教育不一样。有的家长只要求孩子完成作文,哪有什么“热身”活动,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几年完全放手,当然不能和那些有高质量陪伴的家庭相比,另外这还涉及到学生的阅读数量、阅读质量、阅读深度等等问题。阅读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我觉得应该视阅读质量而定。比如有的孩子只读不思考不写作,囫囵吞枣地读,不能说没用,但一定没大用,也就是深度不够。阅读是一定要带有思考的,低年级的孩子需要家长的引领,比如孩子读完了某个作家的系列作品,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这些作品有没有什么共同点或不同点?”或者“你喜欢哪一部作品或哪一个人物,为什么?”不要小看这样的问题,每日一问,就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他日后学会建构自己的思维空间。毫无疑问,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坚持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家庭的语文教育就和学校的语文教育形成强大的合力。所以,我们说,语文的差异其实就是家庭语文教育的差异而并非学校和教师的差异,而语文水平的差异高度集中在写作这一块上。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成为一位极好的作文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