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翻开刘丽萍老师的新书《晴日雪兰》,一股淡淡的墨香在字里行间悄悄逸出,好书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说心里话,理科出身的我对于文学作品鉴赏完全是门外汉,好与不好只凭感觉。如果打眼一看,文字不能引起我的共鸣,我就懒得看下去的。
刘老师的文章,很多我已在微信中读过,其文笔之细腻,情感之丰富,哲理之深邃,意境之优美,让我从心底佩服。特别是她几乎写的就是身边人,身边事,是自己的真情流露,读起来身同感受,更对我的口味。
第一卷是《杏坛雨润》,虽然只有六篇,却是她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数十年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在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叫大爱,什么叫师恩。《生日》一文中,那个患有自闭症的儿童郭浩,通过刘老师精心安排的生日活动,有了进步,第一次主动和父亲通了电话。读到这里,我也是忍不住热泪盈眶。谁都知道自闭症孩子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怎样的不幸!郭浩有幸,遇到刘老师,那扇紧闭的窗户打开了,一个家庭才有了快乐的笑声。惟愿桃李满天下,何惜青丝染白霜。
这让我想起自己十几年以前的一个学生,家境极贫,父亲有病,母亲精神有问题,他性格懦弱,意志消沉,当有同学告诉我,他星期天就一直躺在宿舍,只吃两个馒头充饥。我震惊,私下里谈心,让他礼拜天去外面打工,再给同学们跑跑腿,他有些迟疑,我说脸面这东西最不值钱,给别人看的,你不偷不抢,有什么害羞的,还有什么比填饱肚子更重要的吗?别指望救济,男子汉自己动手。他点头,试着去做,几周下来,象换了一个人,一个周末,我在街上遇到他,正在挖一条壕沟,赤着膊,晒得黝黑,挂满汗珠子的脸有些消瘦,向我笑着说,这活是他自己找的,一天二十,两天就够一周的生活费了。后来他毕业了,义无反顾的去了南方,有一次兴奋的给我打来长途电话,说自己现在过得挺好。作为一个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骄傲的!
第二卷是《草木之间》,在刘老师的妙笔之下,我能感受到春日的芳菲,夏夜的璀璨,秋色的烂漫,冬雪的潇洒。最美的风景就在自己的眼里,眼里有云横秦岭的奇峻,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有老家古朴的仙人掌防护墙,有记忆中的串串红辣椒,有爷爷传说中美丽的夹竹桃,有“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的莲,有生命不息,凝聚向上的根。有鲸鱼沟晶莹透亮的泉水,有东涧峪翩翩的蝴蝶。一个对生活充满爱的人,她的眼里才有这五彩斑斓的美景。
第三卷《山高水远》诉说着作者对亲人无限的爱。《我的十二能父亲》,更是催人泪下 ,父亲是山 撑起了一方天,父亲是海,包容着人生的苦与喜。父亲“刘工移山”,在屋顶修了空中棉田,这座“卓然不群”房子,不仅能挡风遮雨,还是冬暖夏凉。还有,父亲拖在苞谷地里的小“船”,父亲挥舞过的扫帚,父亲拉过的二胡,父亲实验用的酒精灯,父亲刻印的戏本……,这些无不透着对父亲绵绵无尽的思念和沁入骨髓的痛。
通过文章,我们知道了,她的祖母是生长在六朝古都南京的大家闺秀。生活所迫,从江南水乡,辗转奔波到这黄土高原的偏僻村庄,历经了种种磨难,最后从事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虽然身世之谜至死未解,但一生豁达淡然的处世之道让人感叹。还有作者的母亲,心地善良,仁义宽厚,上孝敬老人,下为儿女操尽了心。当然还有作者的爱人——老陈,几十年相濡以沫,多少恩爱,一切尽在文字中。
第六卷《世相百味》写的是生活中的世态炎凉。第一篇《那些年,我们走过的日子》,读起来让人不胜唏嘘。这是作者最为辛酸,最不堪回首的一段时光吧?如她所说“我对穷最真切的理解,是那不堪的穷日子,那贫困潦倒时的挣扎和奔命”。每一段痛苦的经历都是一种修炼,熬过去,你会活的更好!刘老师是我们大荔师范毕业的,当年从我的学生口中知道,他们微薄的工资常常被几个月甚至一年年的拖欠。刘老师自然不能例外,孩子嗷嗷待哺,父母要养,自己要生存,要进修,要交学费,钱在哪里?为人师表者,四处借钱不得,蹲在墙角处,欲哭无泪,这画面深深刺痛者读者的心。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毅然“自救”,贩过枣,卖过糖,摆摊写对联,挺过去了。不要说什么斯文扫地,你没穷过,你不知道穷的滋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难让他们更坚强,更自信,往后还有什么样的坎坷不能经过!
一本好书,如黑夜中的一盏灯,如荒漠中的一滴水,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看到光明,在我们困苦潦倒时时,看到希望。《晴日雪兰》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