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简释——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今译】
天地没有仁慈的观念,把万物当作刍狗(用草编扎的狗,一种祭祀用品)一样看待。圣人也不应有仁慈的观念,要把老百姓当作刍狗一样对待。天与地之间就像一架大风箱,虚空但不会穷竭,鼓动起来更能出风。政令繁多反而会陷入困境,不如持守中虚之道。
【简评】把天地人格化,赋予天地喜、乐、哀、怒的情绪,把天地称为“老天爷”、“天帝”,顺境时谢天谢地,困境时呼天抢地,是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天地本无良心,无仁慈,无偏爱,当然,也无所谓残酷、凶暴,天地只是循道而行,让万物自在自然、自生自灭而已。圣人之治也应如此,不偏爱,无私心,也不残暴,持万民平等之心,一视同仁以待百姓。后世有些统治者视百姓如草芥,搜刮之,奴役之,迫害之,屠杀之,这是人为之祸而非天地之道,是对老子的莫大曲解。此章中还有一处值得注意的是对“持中”二字的理解,有人解为“持守中和之道”,“中和”系儒家思想,与老子思想明显有别。解为“持守中虚之道”,既与上文橐籥“虚而不屈”的特点相对应,也符合老子虚空恬静的治政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