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贤/文
读完了《宋明理学十五讲》,经历的是一次头脑风暴,也是一次灵魂冲击。让我对儒家,对儒释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新的理解。
在杨立华老师的粉丝中,我们亲切称他为“杨子”,我第一次接触杨老师,是在他的庄子课程的视频中,他儒雅的气质,旁征博引的文章,尤其是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深深的触动了我,喜欢一个人,一件事,是需要拨动一下心弦的,杨老师的课程是用小电流,刺激了脑神经,所产生了哲学的意象。
宋明理学,除了本专业和兴趣外的人,都会觉得高深莫测,记得中学时讲思想史,宋明理学是一个重点,但很讲起来却很浅显,像二程的奠基,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除了以此证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或者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分之外,记得的就是固化,迂腐,陈旧,裹小脚的开启时代,朱元璋对朱熹的认可,宋明理学,似乎成为儒家下坡路的开端,是背离孔子开放包容的思想脉络的,直到杨老师讲宋明理学,拨云见日,豁然有所得。
我不是哲学系的学生,气,理,我也说不清楚,似乎各位大儒也没说清楚,绕来绕去也是如此玄妙,科学的玄妙。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世界的运动的和事物是辩证的,太极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是运动的和互为辩证的,大儒们对此也是不断的论证和讨论,就像解数学题,论证一加一等于二,似乎是那么简单,这是外行,似乎那么难,这是行家,是数学家与普通人的区别。
另一个感悟是,杨老师对于文化和现实的认识,包容,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但是兼容并包不是全盘吸收,拿来主义,包容总要有自己的立场和根本的点,是不能动摇和融合的,否则容易产生虚无和迷失方向,所以有条件的吸收和包容,“扬弃”是很重要的,这一点从一开始的宋明理学就已经在不停告诫大家了,就是儒释道之争,儒与道同生于中华,矛盾点小一些,释则不同,释讲来世,儒讲现世,做好现在的事,做好正直的人是儒家要做的,至于来世如何,儒家认为有没有都不好说,又为何多费时间精力去研究呢。
儒家的尺寸是运动的把握的,在一个标准下动态变化的,这个标准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做好当下,树立目标,严格律己,这其实对于一个人而言不算严格,如果有人觉得严格甚至是束缚,只能说自己太松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儒家的精神是镌刻在中国人的脑子里的,至于如何与其共存,产生出来,要靠自己的努力。
文章如有侵权或需转载,请先联系作者,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