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内蒙人,在北京情况有点特殊。感觉还是比较少见的物种,不像东北人和山东人那样有明显特征,也不像河南河北人那样人数众多。加上内蒙本身地域分散,即便同是内蒙人大家也没有什么明显共同点。经过无数次地答疑解惑,我发现大家对内蒙的想象,就跟我对云南的想象差不多,都很不靠谱。
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在内蒙的东部,按大区划分属于大东北地区。我说东北话,生活习俗也跟东北差不多。大家提起东北,默认是东三省,我们提起东北,则默认把内蒙东部也算进去。(同理内蒙西部属于西北地区,内蒙中部则属于华北)
我有个好朋友在呼和浩特工作,同事问起她家在哪,她说我东北哒。当时我想纠正,既然在内蒙内部,就应该直接说区内的盟市嘛,咋能说东北的呢?然后我立即发现她没错,还是因为在内蒙出了自己所在的家乡,我们对其他地区一无所知。大学时我们举办内蒙同学聚会,大家凑在一起后,发现对自己同乡的了解与外省同学没有任何两样。我们内蒙人,除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还有自己家乡,根本不清楚其他地方的地名。我们不看内蒙电视台,大家也没有任何共同的回忆,口音和习俗都各不相同。同乡会当场解散,再也没办过。
我去过一次呼和浩特。比北京还远,坐绿皮火车到北京19小时,到呼和浩特要26小时。呼和浩特是一种蒙文译语,翻译回来叫“青城”,跟我的家乡“红城”乌兰浩特也有很多不同。他们的口音是我从未听到过的一种,因为不像东北话那么流行,也不像川普长沙普通话那样随着他们的文化流传出来。说到口音,蒙语也是有口音之分的。我班里说蒙语的同学就看不懂蒙语电视台,里面的蒙语说得跟他们不一样。很多蒙古族人会说不会写,当然也有会写的。小时候参加书法比赛,蒙族小朋友的蒙文写得真是漂亮,即使看不懂但是能看出运笔和结构是好的。如果高考考蒙文的语文试卷,大约相当于我们汉语学生考小学生语文,很轻松拿140以上高分。这在高考是比较吃香的。
说来说去,我只对内蒙东部地区有些了解。我们看辽宁电视台,春节聚会必定有人要求把电视调到辽宁台,因为小品多。我小姐妹给我分享她关注的抖音列表,里面全是东北话讲段子的老铁,“她老有生活了,特别有才!”,闺蜜推荐语。我们也吃酸菜和粘豆包,要说有啥不同,就是任何标牌上都会加一排蒙文吧。不管多小的地区和多小的店,汉文下面必定标上蒙文。我们的结婚证和护照上也都有蒙语。不过过了这么多年我还是一字不认,也不会骑马射箭,妥妥的“地域拖油瓶”无疑了,很惭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