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人为什么会固执?
-
一个成因是从小养成了坚持“想要”的思维方式
-
一个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发现,只要坚持一件事,最后就能让父母顺从自己的想法。比如有的孩子就是不喝想牛奶,父母怎么劝也不管用,最后父母放弃了。这之后就会激发孩子表现出固执,他们把固执作为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工具。被宠坏的孩子通常会以这种方式行事。
-
很多“二代”都有这种毛病,他们通常的思维就是“我要”。在他们小时候,想要一样东西,通常采用坚持的方式,最终大人就会让步,把东西给他们。而其他的孩子没有这样的条件,想要什么不可能只是坚持“我要”就能得到。
-
比如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一个新手机,家长可能会说,如果你这学期进入班上前十名,我们就奖励你一个。这个孩子就会在新手机和学习成绩进步之间建立一个因果关系,而不是认为“只要我坚持说要”就能得到。这样一来,将来他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也就不会只是简单采用坚持的方式。
-
据我观察,身边很多所谓“富养”孩子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都有类似的思维方式。在外人看来这就是固执。不过,有这种问题的人也不仅仅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有这样的习惯。
-
-
固执的另一个成因是半吊子经验,加上理解力的欠缺。
-
人天生都会有一点经验主义的倾向,并且会根据不完整的经验去总结规律,然后再去验证自己总结的规律。但那些规律是否真的是规律,还是说只是巧合,很多人其实很难搞清楚。
-
如果一个规律不太管用,而总结它的人坚信它的正确性,这在外人看来就是固执了。这种固执是感觉性固执。
-
有些结论,我们验证了多次无误,但如果前提条件错了,它依然是不适用的。这时还要坚守这些结论,就会显得固执。
-
很多人不更新自己的知识,使用已经过时了的常识,也会体现出固执。
-
比只有不完整经验更可怕的是只有经历,没有经验。一个人只要活下去,就会不断获得新的经历,但经历和经验是两回事。一个人坐牢20年,也是一种经历,但你要说他有什么社会经验,肯定谈不上。
-
一个人错把自己的经历当成是经验,也会显得固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人显得很固执,他们觉得自己是经验丰富,可是在年轻人看来,那些只是经历,根本算不上是经验。
-
@方法
人怎么克服固执的毛病?
-
第一,我们要承认固执是一种毛病,而且几乎人人多少都有一点,只是大部分人这个毛病不严重罢了。因此被别人认定为固执,不用有任何心理负担。
-
第二,人在什么时候会表现出固执呢?常常是发生在别人干扰到自己的思想、破坏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习惯,让自己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觉的时候,这时很多人为了保护自己会表现出强烈的固执。
-
了解了这一条,当我们想要对他人进行攻击性防范时,要问自己两句话:
- 是不是他的言行破坏了我的习惯?
- 我是否十分自信自己的行为在这个场合是合适的?
-
如果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你就要特别小心了。因为你可能已经开始启动保护自己的模式,开始倾向于坚持自己的做法,这种模式在外人看来是固执的。因此,这时即便想要保护自己,也不要采用攻击性防范的方式。这样至少在外人看来就不那么固执。
-
-
第三,保持一个开放的、不断学习的心态,对新观点要像得到一件精美的礼物一样喜欢。
-
第四个方法,就是少说不,多说是。
- 很多人听到一点和自己固有认知不同的想法,第一反应就是说不,有人是口头说了出来,有人是在内心里说。人一辈子的成功,和说“不”的次数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可能是反比的关系吧。
@观点
-
学识提高了、更明白道理了,并不一定会变得不固执;相反,地位提高了,权力变大了,也未必就会变得固执而刚愎自用。
-
固执的人通常不是对每一件事都固执,也不是对所有人都固执。因此对于一个人,比如张三,不同的人有时会有不同的看法。你可能会觉得张三很固执,但是他的同事可能觉得他挺随和的。有的人在工作上固执,有的人在生活中固执,不太能一概而论、泛泛地讲一个人是否固执。
摘自 吴军 硅谷来信第三季:答读者问06 | 固执的背后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