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跑步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通灵神探》。
这基本上能算一部探索心理的影片,却又不是寻常的心理犯罪片。实际上,相当地反心理呢。
故事的男主角是一个有特异功能的老人,是饰演过《沉默的羔羊》、《汉尼拔》的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不过我觉得在这部片子里他的演技并没有发挥地那么出色。也许是我的眼光发生变化了呢?倒是勾起我重看《沉默的羔羊》的欲望了。
故事的主题倒是有传承,都是探索犯罪和社会道德之间的两极关系的:究竟“犯罪”有没有“好”的犯罪和“不好”的犯罪呢?
这部电影里的男主一直以来都是用自己的特异功能在帮警方探案,因为他能通过气味、触觉等感官感受到犯罪现场残留的受害人、罪犯等人的蜘丝马迹。实际上,他就好像有读心术一样,能够感知人的过去、未来所有秘而不宣的痕迹的片段。所以他实际上确实算不上心理学家,影片里是有一个心理学博士出现的。他俩之间一开始是互相鄙视的,互视对方为江湖骗子。
可是男主的特异功能是经过数年实践考验的,所以他是警方手里排名第一的秘密终极武器,排名第二的是一条嗅觉敏锐又有强烈荣誉感的猎犬。但是在影片的开始,他却因为一件事的打击退隐江湖许多年了。他心爱的女儿,因为得了白血病,在经历长期的病痛的折磨后离世。自己拥有预知未来的力量却拯救不了,不,甚至都没办法减轻女儿的痛苦,这是不是他心灰意冷、黯然避世的原因呢?
但是当然他又重回江湖了。因为连续有手段残忍又复杂的命案出现,而警方束手无策,包括那个出身心理学博士的高级女警官。于是在老朋友的一再恳请之下,男主愿意和他们一起破案探索解迷。
这个过程少不了抽丝剥茧,扑朔迷离。有时候答案好像就在前面,可是一拐弯,案情又向着观众意想不到的方向驶去。
原来,那个高级又冷血的杀手竟然也是一个拥有特异功能的人,甚至他的预知能力超过男主许多。所以他才能用一种极端的手段在被害人毫无防备的时候将他们杀死。而且他们虽然死得很惨,却都是在瞬间失去生命,过程并不痛苦。后来在男主的追究之下发现,所有的被害人都患有绝症。他们有的还不自知,可是如果他们不死,在不久的将来,他们都会陷入病魔和痛苦的折磨中,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莫名地,那个杀手成了“救世主”了,他用一种反社会的残忍的手段剥夺了这些人的生命,却是在帮助他们避免陷入无力自拔的绝望和折磨。那么,还要不要继续追捕这个杀手呢?他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而杀死这些人呢?
这恐怕是男主在不断问自己的问题吧。探案探到了这个阶段,他忽然发现所有留下的线索竟然都是杀手专门留给他的。他进入了一个局,这个局是专门为他所设。所有被追寻着的线索都是诱饵,引诱着他一步一步地走进这个局里。而他的所有反应,杀手都预料到了,甚至连他的犹豫纠结挣扎杀手都能看到,并且仿佛在一步一步地引导他克服那些因为道德标准和评价而导致的心理鸿沟。
这个未曾谋面、素昧平生的残忍杀手,竟然就像一个导师一样,引导着男主去往一个黑暗,邪恶的绝地。他究竟要教会男主什么?男主又究竟愿不愿意去往那个绝地呢?
男主当然的第一反应是想退出,想逃。他实际上比观众更早意识到选择的残酷和艰难。可是杀手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网越拉越紧,逼迫男主做出抉择。
这时他设计了几个非常精妙的案例供男主和观众思索和探究。
一个是男主多年的密友之死,就是他俩之间的情谊和信任才让男主重出江湖的。在一场现场的枪战中,这个警探死于枪击,身后留下了幼子和爱妻。
如果能预判这个结局,男主要不要采取行动改变这个意外?有一件事让男主的选择很难,就是实际上他的老朋友已经患了绝症,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如果他几个月后因病去世,尚未到他的退休年龄,他将两手空空地离开人世;而当他因公殉职时,他身后的抚恤金足够抚养他的儿子长大成人读书立世。那么,如果那个决定瞬间生死的按钮在男主的手里,他到底要不要按下那个按钮呢?
第二个案子是一个意气风发、志得筹满的年轻人的命运。这时的案情就像一场考试的预演,男主和杀手面对面站在了现场,俩人之间是那个一脸懵逼的年轻人。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死关头在考验着谁的底线,他更不知道自己有着遗传上的绝症,发作就在旦夕之间。而在他发作之前,他会和心爱的女人做爱,由此留下自己的骨血,并且那个孩子携带那种患病基因的概率非常大。就在这样关键的时候,是杀死他以绝后患还是让一切自然发生?男主的选择是什么?
第三个案子就是那个年轻心理学博士的生死抉择了。终极抉择终于到来。那个女博士已经被男主心理上视为女儿的再生,他想保护她的欲望也许大到他可以舍弃自己吧?其实用不着舍弃自己的生命。他要舍弃的只是一个标准:生死是上帝的权利,一个人类是无法逾越道德的藩篱去决定另一个人类的生死的,尤其是去剥夺他人的生命,即是是所谓的为了他人的利益。
男主要救女博士就必须杀死杀手,否则就是女博士命丧黄泉。当你拥有选择的权利时,选择竟如此之难。“有时候你必须做最可怕的事,却是为了表达你最深的爱”。最终男主杀死了杀手,救了女博士,也通过了杀手的终极考试——因为这意味着他终于摒弃了僵化的伦理道德观,用一种更大更远的视角来看待、处理矛盾,当然也因此更冷血,更残忍。
电影演绎到此时,男主自己的隐秘心结也终于浮出水面。原来她女儿当初并不是因为疾病的肆虐而离开人世的。面对女儿的痛苦和可知的必然结局,男主最终决定在女儿的药里下了毒药,给她实施了安乐死。并不是无法掌控亲人生命的心痛和被命运摆布的无奈让男主远离社会,而是自己情不得已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剥夺了女儿生命的痛苦和自责让他无法面对自己。他实际上早就做出了抉择,却又在事后悔恨不已。
杀手也早就预知了自己必然的命运。他用这种方式诱导、帮助男主走出心理障碍,走向男主自己的必然——他就是杀手选择的接班人,他通过杀人来解救世人。他是死神,是魔鬼,也是上帝。
不过电影是给了观众一个开放的结局的,并没有道出男主最终有没有走上那条杀手为他苦心安排的孤独又决绝的暗路,只是在最后,男主的额头上多了一条伤疤,犹如那个杀手一样。
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不是说演员多么好,摄制多么高级,情节甚至都不是那么复杂,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视角,引人深思。
它是另外一种上帝之眼。就像电影里阐述的,如果你能预知未来,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选择,你会怎么选?面对生死,面对社会规则,面对伦理道德,什么样的选择是“对”的、是“好”的?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选?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判?什么样的度是你能够接受的?什么样的困难是你值得克服的?……这些问题有答案么?什么样的答案是你认可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