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站,zhong'guancun station...“,广播不紧不慢的报着站台名,短短十几秒钟之后,嘈杂的车厢安静了,距离车门不远处的地板上,一个被遗弃的口罩--歪歪扭扭着,显然,它已经结束了自己的使命-雪白的口罩大部分已经被黑色侵染,还没等再看仔细,它又消失在人群当中。
一个口罩让我想到了雾霾,每年到了冬季,尤其严重。而且,显然已经不仅仅是北京人民的“福利“了。朋友圈中有调侃的,有愤怒的,种种不论如何,都体现了人们对于这种恶劣到危害生命安全的气候的担忧甚至害怕,食物有问题,我们可以吃自己种的。水源有问题,我们可以用过滤器解决。现在空气也出问题,在家可以安装空气净化器,出门可以戴口罩,总归是有一些对策。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口罩也有问题呢?
网上经常听到,目前大部分口罩不能有效的防雾霾,而很多有效的口罩却发现甲醛超标,这里暂时先不讨论该结论的准确程度,但我个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说法并不无道理。
联想到有毒的食物,有害的生活用品等等现象,真是“干一行怕一行”,也经常会思考: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给自己使用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今天,不从道德的高度去质问这些人,当然也没有这个权力,只是想梳理并总结一下我自己理解到的一些可能性。
我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的一些行为会更容易一些。动物,包括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是好事,很久以前,当直面千变万化的大自然环境下,这一本能让我们能很好的存活下来,并且促使社会不断地进步。现在人类会使用工具,生存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趋利性也跟着增长,甚至变得贪婪。所谓过犹不及,这种行为必将会反过来危害到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当然,利益有可能是长远利益,也有可能是短期利益,人性的弱点使我们大部分只会看到眼前,而选择性的忽略很久之后的结果(当然也有很多是无奈而没有办法选择长久利益,这个在这里不讨论),我认为这里的最佳利益应该是短期利益。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我们看到的现象--为什么偷工减料,胡乱使用化学试剂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
农夫即便知道自己出售的果蔬有农药过量,但是他不会主动停止这么做,因为色彩不鲜艳,保存时间不长的果蔬不能挣到钱,没有钱就没有办法生活。屠夫不给鸡鸭鱼肉特殊处理,也没有办法生存。牛奶里面不兑水,企业就没有利润。有人可能会说,这些只是部分恶劣的不道德商家。我想说的是,没错,这些这么做的人就是极端恶劣,丢失了做人的道德底线。但当中这些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这么做不行,或者说这么做有什么危害,排除当中黑心的不说,我认为其实很多人也很无奈。因为这里面有很强的“排他性”。
一个著名的定义:劣币驱逐良币论。
指在实行金银双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在任何市场竞争中,突破基本底线的恶性竞争必然导致商品质量的整体降低,是格雷欣法则不断演绎成为现实的核心。
说个简单粗暴的例子:当你打算要购买一件衣服时,你是选择先花掉手里的崭新的现金,还是先花掉又脏又皱的旧钞呢?
仔细想想。
回到前面举的例子,当市场上充斥着价格低廉的商品,食品,服务时,真正质量好的是竞争不过去的,遵守道德操守的会选择退出,而需要养家糊口的....不好说,结果就是好的必然慢慢会被挤压殆尽。
我的理解,就像前面提到的,人是趋利的,不能完全通过道德约束,尚不能,何况普通老百姓。只有通过制度的完善,监督机制真正充分发挥作用,让真正诚信踏实的农民,屠夫,企业家能够生存,才能确保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