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文·心·声读书
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你自带安全感(一)

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你自带安全感(一)

作者: 连洛洛 | 来源:发表于2018-09-20 18:15 被阅读22次

最近看韩梅梅的《永远不要找别人要俺安全感》特别有感触,有太多的感动就是一瞬间可以把你的内心温暖,经历是一首永恒的交响曲,此起彼伏,感动常在。

一、关于安全感,你所不知道的。

人生,本不安全。

每个人都焦虑。每个人都有无法解决的难题。

如果一个人,他能勇敢一点,能正确地对待得到和失去,那他就不会时刻需要安全感。

他知道,自己本来就拥有的不多,得到的,都应该感激;失去的,都是正常。

在失去之前,他不会把那个结果想得无比痛苦和沉重。

他坦然接受。

要做一个自带安全感的人,一定会接受随时可以失去的现实。

                                                                                     ——韩梅梅摘自《永远不要找别人要俺安全感》

现实中很多受伤的女人,都是因为抓住救命稻草不放,以为那是一线生机,却往往是坠入深渊的开始。

回溯过去,才女张爱玲,由于缺少母爱,强大的不安全感把她吞噬,她的一生感情之路坎坷,也许直到离开的时候她也不明白,安全感永远不是从他人那边获得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

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多少夫妻,在一起是相爱相杀,我要你活成我要的样子,我要你为我改变,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永远在一起,不分离。

不分离,真实吗?这是不可能的,婚姻的结合就是一张纸的表面,需要你走入围城后的耐心经营和学会善待自己。

没有所谓的永恒,那些许诺就是如闪耀的星光,不会停留太久。每一种需要去借助他人给予的安全感,都是焦虑感伤的,甚至恐惧的。

当然也有把永恒唱响,让死亡和别离来陪衬。

三毛离开了河西,没了活下去的支柱,这份安全感也许要永存,只有死亡。

《失乐园》中凛子和久子让爱永存的方式就是结束对方的生命,保留那份出轨爱的永恒。

《廊桥遗梦》里男女主角都深知对方不可能相伴永恒,唯有留下身体和心灵的记忆,用分离来纪念这份爱情的珍贵。

爱情总是会给人一种错觉,就像有首歌唱得那样:爱情是让人沉溺的海洋,孤单的时候想要去逃亡。它就像上瘾的酒一样,把你迷醉,可以从里面得到一种强大的安全感,满足感,然后可以不要出来。

也许我们做不到如此决绝地去分离和死亡,来去祭奠那份爱情的永存,来去将安全感永久地深埋于永恒。

可是我们能做到不那么抗拒与安全感并存,体会他的来临,体会他的消逝,安静地同他呆在一起,看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从自己做起来满足这份缺失。

就像韩梅梅说的,我们可以自带安全感,带着一份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所得所失,顺其自然地去感受一切的变化。

二、独立的人,自带光芒,我舒适,你也自在。

一个独立的人,也是生动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身心愉快,不压抑,不埋怨。因为在情感上,他不会依赖别人,他的情感是深厚的,他对自己好,也尽量让别人不难受。

                                                                                               ——韩梅梅摘自《永远不要找别人要俺安全感》

朋友说她爱上了一个九零后的创业者,年轻的体魄,有着积极向上的创业精神,她说他羡慕他的那种干劲,可是却害怕与他的分开。每次分开他都好几天不联系她,让她没有一种确定感,她经常在那边预设是不是他不爱她了,是不是他又找了新的朋友,是不是又出现什么问题?

各种焦虑不安,各种担心害怕,就像一股黑烟将她自己笼罩着。当然,我能理解那份爱恋的心情,毕竟刚开始恋爱的男女,都想每天腻在一块,感受那份存在感,而不是忽远忽近地不联系,哪怕一句交代也好,对她来说就安定了。

可是往往这样的人出现,恰巧在告诉你,你需要如何去面对这样的一门课,一门关于独立修行的功课。

独立的人,他相信对方,给予对方自由,不会去设想和预设,如果让他感觉不舒服,独立的人会去告诉对方他的担心和焦虑,表达内在的感受,寻找沟通的契机。

独立的人,他往往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会依赖他人,因为他知道,在爱情面前,保持适度的距离,能给予各自自在的轻松感。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依赖男人也是一种高级的技能,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地写出保持高度的独立感之后,你也要学会去保持适度的依恋,足够安全的依恋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人是情感的动物,都需要爱与被爱,太过于独立,只会让自己辛苦,让别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感,没有被需要的价值。

所以独立,需要适度地依恋,前提是你已经拥有独立深厚的感情做基础。

而这一切最好的做法就是韩梅梅说的经常反省和努力做到,实践和思考一起并行。

三、用一种觉悟的方式来生活,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过度理性和感性,遵从内在的感觉。

昨天听曾奇峰老师阐述精神分析和佛教有本源的相似性,都遵循着因果循环,精神分析里强调我们现在的所有发生的各种内在纠结和痛苦,都是源于早期的人格形成,也是攻击性和性驱动力的双重影响。

而佛教注重有因必有果的一种关系,没有平白无故发生的杀人案,也没有平白无故地就抑郁了,凡事都有一个缘由。

所以学习了心理学,我们可以另外一种科学的角度来去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的状态,去理解他们为何如此,不容易被一些人云亦云的说法给蒙蔽,保持清醒觉悟的内在去活着。

佛学里有很多有意思的语言,其中蕴含真理。就像梅梅书里写的:定慧二字值得深思的含义:定而不慧,是痴;慧而不定,是狂。

                                                                                     ——韩梅梅摘自《永远不要找别人要俺安全感》

黛玉报前世的恩情,是用现世的泪水来偿还那份“痴情”。很多婚外情执着于追求与第三者的爱恋,以为聪明地不顾一切离婚,就是为了得到第三者浓烈的爱情,就如梅梅书里的静莲,曾经幸福美满,为了激情和爱恋,放弃了曾经的家庭,却发现爱自己的根本不是第三者,她死死追讨,拼命抓住,哪怕鱼死网破,这是一种狂。

痴和狂我们都曾经历过,只是是不是执念于此,能够冲破属于自己的怪圈,走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那份痴和狂也不过如此,只是我们生命里需要去经历的一个过程,回头望一望,任何的人和事没有变化,只是你的心态变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你自带安全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bn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