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学《大学》

大学《大学》

作者: jiandan简单 | 来源:发表于2022-11-26 11:52 被阅读0次

         

    学大学

          《大学》,我一读再读,然后带孩子们一起读大学,一边看大意浅显地解。女儿都会背诵了,我们还时常拿起《大学》读一遍。就在10月份结识了李老师,天天听《大学心法》,也读大学,有时一天读两遍,有时一天读一遍,也越来越明白读经需破念,以经解经需要在经典文化中深耕,才能以经解经。

            “育⼈为主,德育为先”,⽽恰恰在《⼤学》的第⼀句是:⼤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明确的提到德对于⼀个⼈的⾄关重要。⽽⽂章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在《朱⼦语类》卷第⼗五中将这段⽂字概括为“叁纲”“⼋⽬”。叁纲便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纲”指的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我从⼤学之道开始联想。道,是道“路”,是通向⽬标的途径。⽤道路⽐喻事物背后的规律,给⼈的感觉更直观。⽼⼦说:道可道,⾮恒道,讲的正是⼈可以通过学习思考掌握事物发展的⼀定规律,但是,今天可⾏之道,明天不⼀定可⾏,事过境迁也。他强调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也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更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变化⽆常。这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句话“⼈不能两次踏⼊同⼀条河流”,有相似之处,当然,⽼⼦的道讲的更多的是⾃然之道,孔⼦的道更强调的是⼈之道。⼤学之道,就是掌握上等学问的⽅法和途径。成⼈学国学,从⼤学开始,朱⼦等也说⼗五岁以后开始⼊太学。之前,是⼩学,主要学习的是洗扫应对,初级礼仪和⽂字基础。⼗五岁以后,学有余⼒的⼈⽽⼜有远⼤理想的⼈,开始学习⼤学之道。⼦⽈:“弟⼦,⼊则孝,出则弟,谨⽽信,凡爱众,⽽亲仁。⾏有余⼒,则以学⽂。”《⼤学》中,强调修⾝为本。修⾝,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矫正⾃⼰的⾏为以适应和接近正道。正如⼈驾驶车辆的时候,需要不断修正⽅向,才能不偏离正道。⼈⽣的实践也是这样。

    ⼤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什么?按儒家讲是发扬⼈本性中好的德⾏,涉及到⼀般的⼈,可以理解为发扬⾃⼰的长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都明,⽽是有所侧重,因为每个⼈有每个⼈的特点和长处,了解了⾃⼰,知道了⾃⼰的长处,并去发扬它,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按儒家传统解释应该是推⼴儒家的理想和道德理念,对⼀般⼈来讲,就是发挥所长,勇于实践,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的是什⼳呢,按《⼤学》讲就是“⽌于致善”。对“致善”的理解,⼴义上讲是达到儒家提倡的最⾼理想境界,如建⽴⼤同社会。涉及到⼀般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界定⾃⼰的理想⽬标。重要的是过程和⽅法。

          《⼤学》认为,⼈⽣来就是具有⾼尚的“明德”,⼊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民⼼,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是“修⾝”的⽅法;后四⽬是“修⾝”的⽬的。

    书中我最认同的⼀句话是“经⽂”章⾥的“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的⼼志就端正了,品⾏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民共同的⼼愿。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意是:孝敬侍奉⽗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母⾼兴,⽗母⽣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分悲痛,祭拜⽗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都有丰富的知识、⾼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大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cc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