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苏小妹老师在线上做了辅导,有关蒙特梭利老师的分享,其中提到了蒙特梭利要求老师做到不骄傲。我理解的骄傲简单说就是“对孩子的你我之分别心”,再通俗点,就是“我是老师你要听我的”。我们大多数成人面对孩子都是如此,总有一股“我是过来人”的架势。
不过,但有无妨,有,是正常。
骄傲,在这里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它的表现往往没有那么的明显,不像你生气、愤怒表现得那么猛烈,有时甚至是察觉不到的,这一切皆源于人的一个本性,分别心。分别心,本是佛语,但是这个词很入世,用现今的话讲,就是我们有评判。评判,可以说就是我们从仅仅自己的视角,从别人的表象对其的一个评价和判断,是一个想法,不一定是事实。不过仍是,但有无妨。
李宗盛在《凡人歌》中讲道,“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加一句“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他告诉了我们两点,一是我们生而对等,没有错差别,二是我们要接受我们自己。没错,我们需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那个骄傲,但是接受不是放纵自己,不是所谓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接受,你要先看懂,认识他,然后和他做朋友。和他做朋友,换句话说就是时时刻刻觉察他的存在。
带着觉察生活,有人说太难了,确实时时刻刻是太难了。
有这么一个故事讲道,一位活佛的了胃癌,已经晚期,即将故去。这时他的一位弟子问他是否疼,他答道当然疼,疼得要命。此时,弟子心中充满了疑惑“师父都活佛了,怎么还疼的要命呢?”,显示出疑惑的表情,于是活佛送了弟子一句话:“疼归疼啊,但是还有一个不疼的在”。不疼的是谁?就是他体内清静无染的佛性,就是观察自己不痛的那个我。
佛陀说,众生皆具佛性,只是受妄想、执着遮蔽了佛性。所以,要从自身出发,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个佛性。
在西方心理学中对“我”有一个定义,就是“我是我的观察者”。我们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在于此,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换句话说,我们多对自己进行观察,总是带着觉察并不难,只是我们忽略它的作用。它的作用就是,最简答的,就是它可以减少我们因为骄傲给自己的他人带来的不别要的困扰和痛苦。
但是这个痛苦恰恰又是你认识到自己的骄傲和评判的方法,此时他们会被放大,你会更好的察觉他们,要保持正念。
我听到的“正念”我们确实不可能时时刻刻带着觉察,也不可能总是能够放下自己的骄傲,但是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的做到看到自己,告诉自己这个只是自己的骄傲,不是别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骄傲就像你左右手一样,是你的一部分,放下他就像左手握右手一样。
本次推荐一行阐禅师的《正念的奇迹》
《正念的奇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