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原本是中国国画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它通过虚实关系,无中生有,展示了中国画的独特艺术境界。
艺术总是相通的,留白的艺术手法也被诗人用在诗词创作中。诗人创设意境,构筑“留白”,使诗词产生更多想象和遐思的审美空间。而诗人山子影老师无疑是非常善于使用留白手法,构建意境,无中生有,生遐思无限,意蕴千里。
在《掠影》一诗中,诗人写到:“站在留白的空间/我想象白色以外的白”。留白,虚空出一个空间,因为虚空,才能容纳,容纳想象、容纳一切未被语言坐实的意义、思想、景致、情绪……所以留白的实现,是以调动和包涵遐想为基础的,白是虚空,而不是实空。
以诗人新近发表的《面具》一诗来说,题目本身就令人浮想联翩。为什么戴面具?什么时候戴面具?面具下,是什么样的真实?“脸和脸贴着陌生”,贴着,零距离,却陌生。“把身外身藏起来”,“身外身”是什么?藏什么?怎么藏?全诗都是陈述,却引人深思。“大家都明白,天机却无人道破”。诗人自己也没道破。
如果说《面具》中,诗人是通过词语本身的内涵,实现留白,引发遐思的,那么,在《天柱剑毫茶》和《一声鸟鸣》中,诗人则是通过感官的通觉来建立留白的,这里以《一声鸟鸣》为例。
“一声鸟鸣/似静夜竹子拔节带来的新生/远处,溪边的异木棉梦一样闪现/雾里云山,毎一条小路/都可以直达花香”
当诗人将鸟鸣与这一节诗中的意象联系起来,鸟鸣也就不单单诉诸声觉了,它因竹节而生长,而青翠;因云山小路而氤氲,而柔长;因溪边的梦而飘渺,而波光粼粼。
诗人就是这样通过感觉之间的不易察觉的断裂,巧妙的建构一种间隙(隙组词),很微小,足够去逻辑,却不足够造成断崖,因为诗人将这一切意象都编织在一幅画中,一幅山水画中。读者不是读诗,而是在观山水,鸟鸣时隐时显的山水。
诗人构建留白的第三种手法是用精干的词语构建意境,激发遐想。用词凝炼,以一当十,当百,几十个子,字字金句。诗人的短诗中不乏这样的佳作。《灯影》一诗的凝炼,就是这种手法的最好例子。简洁飘逸的三两意象,工笔描出一幅画。而“挽”、“藏”、“起伏”这三个动词也推敲的无可指摘。“风,挽不住一滴水声”,遐思无限,浮想联翩!
诗,是忌讳写满的。有留白,才释放遐思,才有余韵。所以,在此化用山子影老师的诗句,诗人需要创建留白的空间,让读者想象白色以外的白。
附文中提到的几首诗:
掠影
文|山子影
站在留白的空间
想象白色以外的白
我拿着一㧣春色
在你的手上演奏
飘摇的雨巷
就像写在大地上的
一首粼粼的长诗
面具
文/山子影
在时间的夹缝中
脸和脸贴着陌生
把身外身藏起来,悄悄的
粉墨登场。大家都明白
天机却无人道破
天柱剑毫茶
文/山子影
一杯天柱剑毫茶
一杯草长莺飞的三月
摇曳多姿
你解开春的一枚枚纽扣
在沸水中沐浴
把你的芬芳,和
采茶的天柱妹子的羞涩
一层层打开
裸给你看
啜一口春的清新
我的唇边,是
一只绿蝴蝶。它
抱着暖意,梦见了谁
一声鸟鸣
山子影
一声鸟鸣
似静夜竹子拔节带来的新生
远处,溪边的异木棉梦一样闪现
雾里云山,毎一条小路
都可以直达花香
又一声鸟鸣
像雨下着只剩下若有若无的滴答声
第三声,像阳光流进心里
仿佛听见生命的隐语
涅槃的且疼且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