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027544/072787d239db0cd1.jpg)
“我小时候玩过很多体育项目。一放学就会去打篮球、打乒乓球甚至打壁球。不到天黑都不会结束。”网球名将费德勒接受采访时说。
童年的费德勒尝试过滑雪、摔跤、游泳和滑板,也热爱篮球、手球、乒乓球,大大小小的运动他几乎都接触过。9岁时加入了巴塞尔足球俱乐部,成为少年队的前锋。
3年后,费德勒察觉到自己足球技术上的不足,12岁那年,才最终选择专注于网球——自此开启了他传奇般的职业生涯——狂揽了20个大满贯冠军。
而童年尝试的各种体育活动,尤其是在足球场上流汗得到的收获,至今仍存在他的身上——费德勒一直被认为是网球场上脚步最轻巧美妙的球员。
相比于"费德勒式"的成长模式,大多数父母则更希望尽早为孩子选择一个专业,不要在广泛的兴趣里浪费时间,不走弯路,直达目标。就如同下面几位名人的成长路径——
老虎·伍兹10个月便开始挥舞球杆,2岁时在全国播放的节目上战胜了鲍勃·霍普(美国著名喜剧演员)。18岁成为最年轻的美国业余比赛冠军。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他创造了无数高尔夫纪录,成为这个时代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高尔夫球手。
郎朗3岁学习钢琴,5岁获得沈阳少儿组钢琴大赛第一名,10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12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美国克蒂斯音乐学院。《芝加哥论坛报》称:“郎朗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令人激动的天才。”
《虎妈战歌》的作者耶律法学院教授蔡美儿,也在两个女儿很小的时候就选定了钢琴和小提琴作为主攻方向,大女儿索菲亚14岁进入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奏,小女儿露露12岁就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这些被媒体大肆宣传的成功案例,仿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相”——尽早开始,精准练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不可否认,在某些特定的领域确实需要“郎朗式”的人才——尽早专业化,年少成名。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复杂多元的物联网体系,我们身处其中,只能看到一小部分,这就需要拥有更多样化的视角和经验,以及多维度的知识和技能。
经过大量的样本调查发现,精英运动员更多的是“费德勒模式”——早期广泛涉猎各种运动,通过不同的锻炼,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所在以及偏好,之后,再选择专注于一个项目,进行刻意练习。
先拓展广度,晚一些再进行深度的挖掘,对于职场同样适用。
梵高当过艺术品经纪人,干过矿区的牧师,当过助教老师,在书店任过职。因为性格原因,事业上屡屡受挫,在弟弟的鼓励下才拿起画笔,创造出自己的新风格,最终为世界艺术画廊留下了一幅幅不朽的伟大作品,被称为“画家中最纯粹的画家”。
J·K·罗琳说,自己在二十几岁时遭遇了“史诗级的失败”——失业的单亲母亲,一度只能靠救济金度日。此前她做过秘书,也当过老师。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她选择了写作,断断续续写了四五年,幸运的是《哈利·波特》一经问世,迅速风靡全球,罗琳也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儿童文学家。
张艺谋年轻时曾在农村插队劳动,后来在棉纺厂当了7年操车工,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在广西电影制片厂做起了摄影师,还当过演员。37岁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从此开启了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之路。
实力派唱将孙楠,从事过的工作更多,建筑工、搬运工、司炉工、电焊工、售货员、油漆工、鼓手等十多种,之后才开始唱歌,他称自己为“破圈少年”。
公众号大V卢克文,曾做过模具学徒、流水线工人,不甘现状的他,自学CAD、PS软件,如愿当上了企划经理,后来又开过淘宝店,写过小说,一直到37岁,才凭借《文在寅的复仇》逆天改命,一举成为公知大V,粉丝超千万。
以上这几位名人在事业上起步都比较晚,但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前期在不同行业的摸索,并没有成为阻碍,反而帮助他们认识和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花时间了解自己比过早的专业化更为重要。
经历过曲折的职业道路,这些不急于锚定专业的“慢热型”人,通过大量的“样本测试”,在不同领域中习得了各种技能——拓展出新的认知维度——这也将成为他们异军突起、弯道超车的秘密武器。
"要是我不学书法,就没有今天的苹果!"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说到。
学习书法课当时只是兴趣,并没想到会给他的事业带来什么帮助。直到10年后,他进入IT业,竟然把在书法课上学习到的艺术理念带入到苹果的产品设计中。也正是这些艺术标准的设计让苹果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翘楚。
乔布斯接受采访时说:"我学书法,证明了一个道理:灵魂一定要飞翔。"
学会了一种事物也就相当于拥有了学习其他事物的基础能力,脑科学将这种现象称为“学习迁移”。学习水平越高,迁移效果越好。
也就是说,首先要在一个领域有足够高的维度,然后再进行其他领域的拓展,最终的成效将成几何倍增长。
正如李笑来所说:“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三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而真实的世界当然是立体的、多面的。
很多时候,一个领域的问题,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解决。
丹尼尔·卡尼曼,是现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2002年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自称:“从未学习过经济学”。就是这样一个“局外人”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经济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行为经济学”。
埃隆·马斯克说:“我认为最要重的是有一个跨学科的框架。你要能够理解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而过早的专业化,则会形成“管窥效应”,就像挖一个坑,越挖越深的时候,你将深陷其中,困于细节的泥潭无法自拔,眼光和能力被局限在“管子”当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忽略了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美国科幻小说家海因莱因说:“只有昆虫才专业化。”
在这个复杂多变、去中心化的时代,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广泛的学习,多样化的体验,打破认知壁垒,保持多条“职业通路”——才能避免成为一颗“螺丝钉”。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乐观的事情——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规划人生,不急于一时,无论你在什么阶段,正在经历什么事情,都可以从中汲取养料,为下一次迭代积累力量。
即使完全改变了领域和方向,之前的经验都不会浪费。
同样你也不用担心目标,目标会在行动中逐渐清晰。你要做的就是突破“舒适圈”,大胆的去选择,要相信“通才”的时代已经到来。“慢热型”的你会逐渐发现——原来好戏还在后头……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27544/67205d7ea45e85da.png)
网友评论